当前位置:首页 > 修行实践

共读楞伽开示(二百二十二)彼业悉无有,自心所摄离,所摄无所摄,与彼波浪同。

共读楞伽开示

1、共读共读楞伽开示,楞伽离所浪同二百二十二,开示彼业悉无有,百彼彼波自心所摄离,业悉所摄无所摄,自心与彼波浪同。所摄摄无所摄楞伽经义贯是共读由成观法师编纂的,由台湾省高雄文殊讲堂慧律法师主讲。楞伽离所浪同

共读楞伽开示(二百二十二)彼业悉无有,自心所摄离,所摄无所摄,与彼波浪同。

2、开示今天芯记禅院与大家继续共同学习高僧开示。百彼彼波欢迎各位有学之士,业悉有修之仁者,自心各位高僧大德,所摄摄无所摄开悟见性的共读仁者在评论区批评指正,指引教授,开示教导芯记禅院后学之人的学习感悟,悲悯在家学人,无善知识指导难免对经典望文生义,产生种种宗教妄想。学“楞严楞伽”开示要用智慧,不能钻文字的牛角尖,不能被艰涩的文字转出烦恼来,要透过文字,见到文字背后的本来面目,见到真如佛性,见到我们人人本自具足的那个。学精典,体悟比理悟要重要得多。

3、看《楞伽经》你说记不住,其实没有人能记住。抓住里边的某句话成为你的生活指导,正好对应了你生活里边,你正好又执着了一件事、两件事,那么你看经典里边的某句话,正好一下子指导了你那件事。那这句话你就记住了。

4、经文:【彼业悉无有,自心所摄离,所摄无所摄,与彼波浪同这个字这么少,但是它的涵义却很深、很多。彼业,意思就是:事实上,说到那个业,现在就是讲到那个业,这一句就是,业性本空啦,彼业本悉一无所有,因为它是空无自性嘛,所以,业性本空啊,懂得忏悔的人,是改过,用一颗真心的改过,这个是真正的忏悔,要不然的话,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今对佛前求忏悔,这个业,你不了解业性本空,那要忏到什么时候,如果了业性本空,以前所造的,那么我们放下,好好地求忏悔,了悟了这颗真心,也无业,本来就一无所有,那么,忏悔就清净,所以,事实上,所有的哪一些所谓的业咧,彼业本悉一无所有。自心所摄离,是故,我们自心所采集的这些业,所摄,就是所摄的种种的业,所采集的种种的业,其实是分离的,意思就是:诸业本空,唯心现故,其实并没有,所有卡住,都在卡住你这个妄心,着于妄相,你只要记住,心卡住,是问题出在哪里,心卡住,统统在卡住那一颗妄心,就是观念的意思,你不能接受这个事实,可是,它已经发生了,或者对未来一个期盼,一个想象,把它设定的标准很高。有一个妈妈,限定这个女孩子,她的小女儿读国中而已,限定她这个每一科都要考一百分,因为爸爸、妈妈很成材的,爸爸、妈妈两个都是医生喔,都很有成就的,可是,要求这个女儿非常地严格,每一科都要考一百,要考满分,有的满分不是一百的,都要考满分每天啊,回到家,考不到,她女儿成绩已经够好了,全校名列前茅,回来还是批,还是骂,后来,骂到她这个女儿承受不了,这个女儿跑去自杀,死了,听到这个,就很恐怖了,希望这个女儿很好,很好,可是她无法承受了,她无法承受这个爸爸妈妈的期盼,干脆去上吊自杀,去死喔,死在河岸的底下,跑去自杀喔,这个爸爸妈妈,不晓得怎么哭喔。

5、因此,爱这个孩子好,要看看这个孩子的根器,她就不是一个读书的料子,不是读书的料子,行行出状元嘛,不一定要读书嘛,看看这个女儿,她兴趣什么嘛,你可以好好地引导嘛,职业学校,也有人成为状元的,面包有面包的状元,寿司有寿司的状元嘛,裁缝有裁缝的状元,这搞百货公司,人家一年赚多少钱,随便一个摊子,人家肯吃苦的,也一样可以赚钱嘛,行行出状元嘛,不必对女儿搞到这么严格,这个就是了解佛法跟不了解佛法,处理事情,差很大,她爸爸妈妈如果有学佛的话,这个不幸的事情是可以避免的,她知道孩子的能力啊,就由她来发展,在心智尚未成熟的时候,你给她过多的压力的话,不一定能够成熟她,你的期盼,不一定能够成熟孩子,你的方式,也不一定适合那些小朋友,因此啊,要栽培我们的儿女的话,你还是要冷静观察时间跟空间,还有那个根器,看她是不是可以承受。那么学佛有一个重点,学佛,就是要让每一个人,有更大的承受力,更大的忍耐力,学佛,就是在学这个,在没有学佛的时候,讲两句就暴跳如雷,可是,学佛以后,他的忍耐力跟承受力,会非常地强,他可以走过生命的阴影,再大的痛苦,不幸,他都会观照,他都会接受,危机就是变成他的转机,本来感觉到很不幸的人生,转不过来,快去死掉了,去自杀了,听到了佛法以后,细细地品尝佛陀所讲的真理,透过师父的表达,理解,佛陀要我们把不幸化为真幸,把不幸的事情,变成一种真实的幸运,喔,我学佛了,我知道人生宇宙的道理了,我非常、非常地幸运,嗯,本来生命是一种煎熬,现在,生命变成一种享受太好了,了解第一义谛大空,万法唯心现量的境界,是离一切能所,所以说,是故自心呢,所采集的业要相离。

二百二十二彼业悉无有,自心所摄离,所摄无所摄,与彼波浪同。

1、接下来,因此,心所摄之业,无所摄,意思就是说:我们心所摄的这个业,其实啊,也无所摄性,所摄无所摄,就是我们所摄之业,其实也是空无自性,叫做无所摄,其实是无所摄,意思就是:你执着的东西,产生的妄动的心,这些波浪,七识心,其实是不存在的,意思就是:因为我们甘愿变成境界的奴隶,也不愿意变成真心的主人,我们一切都是欲望的奴隶,境界的奴隶,我们也不愿意过着理性跟智慧的主人。这正与彼波浪同,这就像海水中所起的波,每一波都有海水的性,是相同的,意思就是说:由境界风吹拂而起,唯有妄相,其实是空无自性,虽然是妄识,空无自性,但是,当体就是真心,也不离妄,所以,离妄也找不到真。

2、整句的意思是说:事实上说的,我们所说的那个业,彼业,悉,加一个字「本」,「本」悉一无所有,这样就看得懂了,悉的上面加一个「本」,事实上所说的那一些业,彼业,本悉一无所有,因为空无自性,业,仍然是唯心所现。所以人家说,哎呀,我业很重,那就表示,她的烦恼很多,烦恼很多,那就有业,那没有烦恼,没有执着,那业,就业性本空啊,没有这个东西啊。是故,自心所摄是相离的,自心所采集的这个业,其实是不存在的,因为诸业本空,没有你所能采集的东西,因此,心所摄之业并没有所摄之性,因为空无所有,所以,所摄之业,其实空无自性,没有真正的摄,所以无所摄,亦无所摄,所摄之业,其实空无自性,其实是无所摄。

3、这正与大海水与波浪所现起的种种波浪的道理是一样的,由境界风吹拂而起的浪,但是,这浪就是水,大海的水,大海起的波浪,大海水跟波浪,统统是海水,这样两种水。唯有妄相,实无自性,也就是,我们现在所显的,显现的正报、依报,这个自相,还有共相,所显现的五蕴身,还有共业所感的人生跟宇宙,统统是忘相,这是由八识田中,所起的能所不断的一种执着,其实是空无自性的。因此,正报是妄,依报也是妄,但是,如果你开悟了咧,正报是真,依报也是真唯是一心。真如所显现的万法,当然是流露真如来用啊。

4、所以六祖讲嘛,什么是佛性。佛性就是无常,佛性若是常,那失去作用,所以,开悟的时候讲,佛性是无常,能依体起用啊,如果佛性是常,那你如何转识成智,你如何转烦恼成菩提,你发什么大心,从凡夫一直到成佛,当然佛性是无常啦,那这个是讲大悟以后,讲:佛性是无常,那是为了要破除那个执着佛性是常的啊,若佛性是常,那就一摊死水啰,说:不开悟的时候讲:万法是无常,我们佛性是常,这个是阶段性的,如果是大悟以后咧,佛性是无常,是为了破除执着佛性的常的,所以每一个时空都不太~看看根器啊,所讲的法略有不同,但是呢,究竟义是相同的,是唯有悟道见性的人,才知道有时候是讲常,有时候讲无常,有时候讲非常,有时候讲非无常,有时候讲有,有时候讲无这些都在恢复我们~破除一切执着恢复我们的原来的心的真如自性。这段经文中讲到了佛“业”的相关概念,以及如何通过理解业性本空来达到心灵的解脱。

分享到:

京ICP备2024096807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