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佛学文化

妙善禅师:一生行医救人、慈悲为怀、站着示寂,被称金山活佛

妙善禅师:一生行医救人、妙善慈悲为怀、禅师称金站着示寂,生行山活被称金山活佛

1、医救妙善禅师:一生行医救人、人慈慈悲为怀、怀站站着示寂,着示被称金山活佛。寂被下方卡片关注「正法清流」公众号加★星标★。妙善金山寺有着1600多年的禅师称金历史文化,它让我们见证了中华文化的生行山活博大精深,同时也是医救中华文化的一个历史积淀,一千多年来,人慈这座千年古寺默默的怀站历经岁月的洗礼,历久不衰,着示曾有无数文人雅士在此留下诗篇,比如苏轼、辛弃疾等等,清朝的康熙曾亲笔题写“江天禅寺”,让我们深刻的体会到了这里的文化内涵,正是这座千年古寺,历代曾出现许多佛教高僧,而妙善禅师就是其中一位。在民国初年(一九一二年),金山寺出了一位“金山活佛”,在江南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

妙善禅师:一生行医救人、慈悲为怀、站着示寂,被称金山活佛

2、由于“金山活佛”的名气太大,他的法名妙善反而不为人知。现在于此介绍这一位“金山活佛”妙善禅师,并且,曾任金山寺监院、住持的太沧老和尚,就是“金山活佛”生平事迹的见证人。

3、人称“金山活佛”的妙善禅师是陕西省西安市南方终南山人氏。这是镇江金山寺方丈太沧和尚于民国三十九年(一九五○年)在香港遇到虚云老和尚,谈到金山活佛时,虚云老和尚对太沧和尚说的。虚云老和尚说:活佛的家离我终南山茅篷不远,俗姓董,母早寡,是一个富有的家庭出生,家宅颇多,他在二十岁那年,常来茅篷问道,忽然有一天,他来请求我度他出家,我知道他家里只生了他这一个宝贝儿子,恐怕受他出家后,他家里会来找麻烦,因此就没有允许他出家的要求,可是过不多时他终于出家了,拜我一位同参某禅师出家,同在南五台住茅篷。

4、第二年就到宝华山受戒,后来我行脚各处,也就没有再和他来往。虚云老和尚在清末光绪年间,曾经两度在终南山住茅篷。

5、第一次是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第二次是光绪二十六年至二十八年,即西元一九○○至一九○二年,此时是老和尚六十一岁到六十三岁的时候。如果老和尚此时与二十岁的董姓青年见面,则董姓青年约出生于一八八○年前后,到金山活佛于一九三五年在仰光示寂,则其年龄恰为五十多岁。

妙善禅师:一生行医救人、慈悲为怀、站着示寂,被称金山活佛

1、这样推算,煮云法师所说的年龄是正确的。从金山活佛留在人间唯一的一张照片(刊于乐观法师著《金山活佛灵异》首页)看不出是七、八十岁的人。出家后的董姓青年,法名妙善,光绪二十八年(一九○二年)在宝华山受具足戒,之后到金山江天寺住禅堂。后来曾任江天寺方丈的太沧老和尚生前的回忆,他到金山江天寺住禅堂时,妙善已住在藏经楼上的闲寮房中自修。

2、此时还没有人称他活佛,不过他的灵异事迹,早已众所共知了,尤其是镇江一地,更是家喻户晓。民国八年(一九一九年),内蒙古的某某活佛,从南普陀山回到上海。佛教寺庙团体到火车站欢迎。某某活佛那年三十岁,著在家俗装,欢迎的人看不出他和俗人有何不同之处。

3、某某活佛一行人走后,警察对欢迎的人说:“这样年轻,又不穿僧装,那里像甚么活佛。金山寺的妙善师父才是真正的活佛呢。”一面说,一面指著人群中的妙善禅师给大家看。

4、欢迎的人也附和著说:“对、对,这才是真正的活佛呢。”就这样,金山活佛之名不胫而走,传得镇江、南京一带尽人皆知。活佛之名传开后,妙善一名反而不为人知了。金山活佛的生活,他穿著是冬夏一衲,冬天不觉冷,夏天也不知热。

5、他的施舍心很大,有时皈依弟子供养新衣服给他穿,不几天就不见了,原来他施舍给别人了。他住在金山寺藏经楼的闲寮房里,房子里没有桌椅床铺,也没有衣厨书架,只有一块方石头,石头上放著一个旧蒲团,他夜间不睡觉,不是经行念佛,就是参禅入定。他吃的更为奇特,专喜欢吃残菜剩饭,甚至放倒在恶水缸里的饭菜也捞出来吃,他也许是为了惜福,也许是游戏三昧,心中到了不垢不净的地步。

分享到:

京ICP备2024096807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