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大悲咒应具有这十种心
有弟子问什么时候可以持大悲咒?行住坐卧随时随地都可以。悲咒「大悲咒」是应具有种观音菩萨与过去无量无数诸佛所护持,是悲咒诸佛共通的愿力所成就的咒。我们现在能因持诵咒语的应具有种功德力,分享观音菩萨的悲咒智慧与福祉,增长善法、应具有种满一切愿、悲咒远离恐怖,应具有种加上行善能够避开灾难,悲咒能够去帮助别人,应具有种所以我们更需要好好地修持观音菩萨的悲咒法门,让我们今生来世皆具足福气、应具有种善缘。悲咒 我们持「大悲咒」,应具有种需具有十种相貌,悲咒与观音菩萨相应: 第一、大慈悲心:要有广大、愿一切众生成佛的慈悲心,也就是菩提心。 第二、平等心:平等地对待一切众生,一样慈悲,对一切众生要有爱心,具足平等慈悲。 第三、无为心:就是不做作,没有任何假相,也就是诚恳直心、没有做作。 第四、无染着心:指行持菩萨道时,对一切没有染着心,只有清净心。染着心是烦恼心、牵挂心、执着的心;不染着一切色相、没有分别心,就是无染着心。 第五、空观心:空观就是了知因缘变化,一切所拥有都是短暂的,珍贵的生命也是稍纵即逝。就是知道一切无常,知道一切相是幻有不可得,知道因缘变化,懂得因缘法,这就是空观心。 第六、恭敬心:一切众生都会成佛,大家都是未来佛,供养未来佛,我们就能成佛,所以我们对任何人都要有恭敬心。只要有恭敬心,就有善缘,对四周每一个缘都要恭敬,甚至对花草树木都要恭敬,对一切柔软件贴,我们的内心就会柔软舒服。 第七、卑下心:就是常常向别人学习,向一切众生学习,常常谦卑才不会有敌人、才会讨喜。 第八、无杂乱心:做任何事要专心,专心就是禅定,例如专心持念「大悲咒」也是禅定,持咒也是种享受,当我们专心持咒,苦的事就不见。没有杂乱心就是纯洁的心,专心做事无杂乱就是修行。 第九、无见取心:见相取相就是分别心,有分别心就有计较心,就会有取捨心,进而产生烦恼,所以我们见到好好坏坏时不要见相取相,才不会增加烦恼。 第十、无上菩提心:持咒就是为了要自利利他,学佛不想成佛,那就找不到所要努力的方向在哪里。学佛发菩提心,就像有了生命的钻石,发亮发光,让一切众生获得利益,这就是无上菩提心。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 什么是十信位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三十三)【讲义】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风、非火、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非声、香、味、触、法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四十七)【注释】大慧,诸识有三种相,谓转相、业相、真相。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四十五)【讲义】阿难!譬如有人:以清净目,观晴明空,惟一晴虚,迥无所有
- 修行中出现的不思议境界,为何不能随便向外人说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零七)阿难!如彼众生,别业妄见,瞩灯光中,所现圆影,虽现似境,终彼见者,目眚所成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一十四)云何断诸想?云何三昧起?破三有者谁?何处为何身?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二十六)【讲义】富楼那!又汝问言: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疑水、火性,不相陵灭,又征虚空
- 不能起颠倒,这是净土宗的底限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六十八)【义贯】阿难,譬如有人谈说酢梅,口中水出;思蹋悬崖,足心酸涩。想阴当知亦复如是
- 随机阅读
-
- 阿弥陀佛梦中加持,伤口脓疱居然全部消失
- 共读楞严开示(六十)应身无量,度脱众生四句,正明上之三学,不唯自度,实欲普度众生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一十六)所问相云何?及所问非我,云何为胎藏,及种种异身?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一十一)【讲义】因空生摇,坚明立碍,彼金宝者,明觉立坚,故有金轮,保持国土。
- 嗔恨心重,控制不住该怎么办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三十七)【讲义】以是俱非,世出世故,即如来藏,元明心妙。
- 共读楞伽开示1
- 共读楞严开示(八十六)第七卷末,佛答妙禅那,因阿难白佛言:“我辈愚钝,好为多闻,于诸漏心,未求出离
- 了解因果的道理,一切都能操之在己
- 共读楞严开示(贰佰)阿难!此若灯色,则非眚人,何不同见?而此圆影唯眚之观?若是见色,见已成色,则彼眚人,见圆影者,名为何等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八十二)【讲义】阿难!譬如有人:劳倦则眠,睡熟便寤;览尘斯忆,失忆为忘。是其颠倒,生、住、异、灭,吸习中归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四十六)【讲义】复有一切,狂乱非相者:上二句指细色,此二句指粗色,即虚妄身境,内外四大之色
- 下品中生是什么样的情况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一十五)云何无众生,而说有吾我?云何世俗说?唯愿广分别
- 共读楞严开示(五十)众乃四人以上之称,所以一比丘不名僧,二三比丘,亦不名僧,四比丘同住,方作一切如法僧事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四十三)【讲义】总论心、色诸法,唯心所现。本经云:‘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心中所现物。’
- 净土一法难信就在我们不能了解阿弥陀佛的心
- 共读楞严开示(六十九)丙二发起序 此经以阿难示堕淫室为发起之端,以阿难过去空王佛所,与佛同时发心,其深本同前上首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三十五)【讲义】非苦、非集,非灭、非道,非智、非得。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零三)诸山须弥地,巨海日月量,下中上众生,身各几微尘?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