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第三套:经前十门?8>
1、楞严《楞严经》第三套:经前十门讲题:《大佛顶首楞严经》。经第主讲:慧律法师主讲。套经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前门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楞严 2、经第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套经【无物可见】,前门本来是楞严无物可见,【而此能见,经第定欲见之,套经】这个转相一定要见。前门【如是楞严显现境界,而成世界之异相。经第】所以,套经我们眼睛放眼看出去的,太阳、月亮、火星、金星、木星、水星、土星,没有一个星不是缘起的,而且每一个星,都一定要接受一定的原则,过它的一辈子,就是成、住、坏、空,太阳都逃不掉,地球也是逃不掉。 3、虚空,底下看【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异就是不同,彼所异,因为世界是各个不同。这一句话就是:不同彼炽然所成的异相世界。这一句话是强调,要拟出一个相同的虚空,前面这一句是作准备。异彼所异,也就是说:不同于种种差别的世界,在这个不同种种差别世界,我们要找出一个相同的,所以,因异立同,因为世界都有差别;但是,有一种东西是相同,就是虚空是相同。 4、所以,在差别、差异的世间里面,又跑出一个无相的虚空。所以,因异,“异”就是世界,“立同”就是立一个虚空。所以,简单讲:虚空也是妄想心所显现的,因为是见分攀缘相分,转相,缘这个业相,现这个妄现,所以,虚空仍然是妄心所影现出来的。底下,【因对异相之世界,而立同相之虚空】。 5、众生——【同异发明虚空之同,世界之异】这样子很容易看得出来,叫做形显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的众生相。 1、】什么叫做无同无异呢。因此复立无同无异众生之境——众生因为形貌各异,所以,不能讲是同,因为每一个人的貌相都不同;但是,众生的知觉本同,大家都有佛性,所以,也不能说异。【众生形貌各异,故日非同;众生知觉本同。】所以,无同无异中,立一个众生。 2、换句话说:世界是妄现的境界;虚空也是妄现的境界;众生仍然是妄现的境界。我们在整个人生、宇宙是一大妄我们都演妄剧里面的一个小角色,人生是妄、宇宙是妄、无一处不是妄。所以,这里刚好符合《金刚经》所讲的:凡所有相。 3、世界相是虚妄,虚空相还是虚妄,众生相仍然是虚妄,唯有真心是真实的,修行没有找到这个真心,告诉你:百千万劫不得其门而入。一、智相。如是扰乱——如是境界相,复于识海,业相,中,吹动风浪,也就是境风扰乱。相待生劳——妄境与妄见,互相对待,引起分别作用,爱与不爱,而生劳相,也就是第七意识,属于俱生法执什么叫做俱生。 4、就是先天性,就是无量亿劫来累积的习气,叫做俱生法执,与生俱来的。一个小孩子出生,不久以后,他就有智相与生俱来,他就有分别人生、宇宙的种种观念,把这个观念当作是一种知识知识就是力量,这是世间人;我们佛教应该讲:。智慧就是力量。 5、二、相续相。——劳久,也就是疲劳久了。《楞严经》第三套:经前十门?8>
《楞严经》第三套:经前十门?8>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