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法师正月初三新春开示
南无阿弥陀佛!大安今天是法师大年初三,祝大家新年吉祥!正月今天讲的初新春开是两个偈子,称为真空妙有。大安真空的法师偈选了《金刚经》的六如偈,妙有的正月偈选了《无量寿经》的一个偈子。真空妙有是初新春开表达着大乘圆教的中道了义,把这个真空妙有理解了,大安对第一义谛就有一个把握。法师 真空,正月何谓真空?真空有不空的初新春开要素在里面,所谓空而不空,大安含摄妙有的法师空为真空。何谓妙有?有而不有,正月含摄空的有才叫妙有,妙有是不可思议的有。 先看第一个偈,《金刚经》的: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大家对这个偈子可能都很熟悉了,大部分人肯定能背下来,但是要真正在我们日常的观照当中落实下来,还是不容易的。《金刚经》是属于《大般若经》其中的一卷,主要是谈实相般若的。实相般若这个法甚深微妙,难信难解。所以《金刚经》,就贯穿着27个疑问,佛一一地来解黏去缚。从第一个「断求佛果行施住相疑」开始,一直到这个偈颂,就是最后一疑,「断入于涅槃如何说法疑」。 经中前面谈到,如果以无量阿僧祇的七宝来布施,不如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受持这部经乃至一四句偈,持诵解说,其福胜彼。你就是说这部《金刚经》乃至一四句偈的功德,远胜于以无量阿僧祇世界的七宝去供养诸佛圣人的福德,那就说明演说金刚经的功德不可思议了。 那怎么去演说?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就是要把握空性,契入到那个真如,如如不动,你才有超越七宝布施的福德。演说般若经典,如何做到如如不动呢?何以故?就谈这四句。表明你把这个世间的一切有为法,这个相,能够观察它的本体,就是如梦幻泡影,这六如,自然你在说金刚般若的时候就会不取相,不执着,契合那个如如的体性,不会有动摇,不会有分别,这样功德就出来了。 这个六如对我们就显得非常重要。我们常常把一切有为法执着为真实,这个「一切有为法」是指一切缘起的法,它的包括面很广,包括我们的身心五阴,十二入,十八界,这是凡夫法,也包括圣贤法,一切色法,一切心法,森罗万象。 所有显现的法都是缘起的,这些缘起的法都是有为法,造作出来的,不是本有的。我们现在见闻觉知的一切都是在有为法的范围之内,包括我们的身心,我们都认为自己很真实,身体是我的,我所拥有的东西也是很真实的,见闻觉知的一切,山河大地,外部的世界,也是很真实的。我们就是由于把它看得很真实,才会去执着它,才会为拥有它,去竞争,去造业,起惑造业,感受恶果,轮迴不休,都是由于我们把幻相执着为真实。 佛用22年时间讲般若系经典,深知我们这些众生最大的一个颠倒,就是把外境认为真实,不能了解诸法的空性。当一个学佛的人不能把握空性见的话,他是在佛门之外的,不得其门而入的,所以这个六如就精闢地来教我们观察。 如梦 首先是如「梦」。大家都有做梦的体验,梦中都有境界,梦中也有自己,梦中也有故事情节,梦中也有喜怒哀乐惧等情绪反应。这些梦从哪来的?是由于我们业识的心显现的,业识的心是过去无量劫的熏习,所以在梦中虽然没有一个具体造作的(主体),但种种境界分明,这个境界现前,你认为很真实。 当你还在做梦的时候,梦中的一切你都认为很真实,只是你醒过来了,还有梦吗?梦中的人和物你能取得出来吗?梦中有一瓶很好的酒,我很喜欢喝酒,能拿得过来吗?所以你觉醒了,一无所有,都是假的,都是空的。这个比喻非常贴切。那么现在,我们睁开眼睛也看到了种种境界,有山河大地、有他人也有自己、有故事情节也有情绪反应。我们能不能当下觉照:还是在梦中!既然昨晚做的那个梦是假的,现在睁开眼睛还是假的,那要等到证人我空,破见思惑,他就觉了。觉了,我们这些境界就都没有了——如「梦」。这是第一个字。 如幻 第二个字,如「幻」。大家会说,过去、现在、未来还有现在的四面八方 、十方世界,这很真实啊,你怎么说没有呢?万法唯心,都是我们心显现出来的,「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在佛法中讲,我们能显现的「心」都是虚假的,那所显现的外境还有真实性吗?这就像一个会幻术的人,用幻术变现了一个「幻」的境界,你能看到各种人物在那里,也有景物。但是它是不真实的,就好像你看空中的海市蜃楼,有城市、有楼阁。海市蜃楼,如幻。我们都被幻化的境界所矇骗了。这是第二个字。 如泡 第三个字,如「泡」。「泡」就是水泡,水本来是很平静的,结果风一吹,就激起了波浪。然后波浪(被)风一吹就有很多的水泡,泡沫,这泡沫就会聚在一起。有时这泡沫被阳光一照还五光六色,很漂亮。这就比喻我们的五蕴里面的受蕴、想蕴和行蕴就像水泡。受就是我们的感受系统,就是领纳,外境的人和事一现前,我们会有感受。一般有三种感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又叫捨受,这是「领纳」。 「想」就是取相,男相、女相、长相、短相……这是取相。「行」是我们的行蕴,就是念念迁流不息。这「受、想、行」三蕴所生起的相状就像水泡,有时候叫「浮沤」——你看过去很真实,但是你不可捉摸,拿手一碰,就碎了,当体空寂。而且水上的水泡,它有时候会显现出来,有时候又归到水里,出没不定,有时候会大一点,有时候会小一点。这就表明我们的内心对外境的感受也是不定的,有时觉得苦,有时觉得乐,它是反覆无常的。 《维摩诘经》也有说这个身体就像水泡,像芭蕉,你看过去似乎有,但一碰就没有。正因为当体空寂,所以我们的身心都是很微脆的,很无常的,不值得信赖的,无有坚固的,这是如「泡」。 如影 如「影」,「影」就是影子。有时候我们走在阳光之下,阳光照着这个身体所投出一个影。这个「影」有时候表达我们五蕴的识蕴,阿赖耶识,识蕴它是法尘缘影,前尘缘影在我们的意地当中显现的影子。 那这个就表明阿赖耶识里面的「见分」和「相分」,就是阿赖耶识本体所投射的影子,由见分显现相分,山河大地这些都是相分。这些都是投射的影子,影子是没有真实性的,就好像天上的月亮投到水里有个月影,你看过去是有,但是你想把那个月亮从水里面捞出来,不可得。像镜子里面显现相,镜子里的相也像这个影一样的,不真实,不可得。这是理解「影」。 如露 第五个是如「露」,「露」就是露水,早上由于有湿气、雾气显现在草上、在树梢上的朝露——露水。这是表达我们的色蕴,就是我们这个四大的身体就像「露」,露水,虽然晶莹透亮在那里,但是阳光一出来这个露水就没有了。表明这个身体是微脆的,很快就会消失了,这叫无常迅速像朝露。 如电 如「电」,「电」就是闪电,有时一个霹雳过来一闪电,它是光的短暂瞬间的——起来——马上熄掉。这是表明现在的这个念想剎那剎那不住,叫生住异灭,一个念头起来,似乎短暂住一下,马上变异,马上没有,第二个念头又起来,第三个念头起来……如电,如电光。 大家从这「六如」里面,是不是感觉到一切法当体即空,毕竟空寂,如梦幻泡影,表明一切法的「空」,了不可得。而且是空空亦空,一空到底,毕竟空无所依,无所得,无所有。 般若系经典不断地谈这个问题,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是六个比喻,《金刚经》有六次翻译,还有的翻译是有九喻,《大般若经》有十种比喻,如虚空、如阳焰,有种种比喻。谈空,《大般若经》有十八种空。十八空: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有为空、无为空、有法空、无法空、无法有法空。他不断地谈,扫蕩一切,无有一法是真实的。 你想一想,这个智慧是不是甚深难解?我们苦就苦在没有般若的空慧。就在这个虚幻的世间当中水深火热挣扎,你有「空」你才会潇洒。所以「梦幻泡影」表达诸法毕竟空的道理,「如露如电」表达无常的道理。如果我们了解诸法的毕竟空,自然的就不住在相上了,那就无住了,「应无所住」。如果观察一切法如露如电的生灭无常之相,我们自然会生起警觉修道的心,如救头燃。 这是侧重在空性来说,但是《金刚经》不仅仅谈空,它有不空的一面。「应无所住」是破相谈空,还有一句话,「而生其心」,生其心就是谈妙有。你能够无四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还要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不能堕到豁达空里面去,所以谈般若系经典,「宁可执有如须弥山,不可执空如芥子」。如果你光是谈断灭空,可能他就不信因果不讲修行。正因为有空才会谈到缘起法的因果,才会谈到修一切善法,佛法的一切善法就是由于有般若的空性才显现的。般若波罗蜜是一切诸佛之母,有般若波罗蜜的空性,才会有十善业道,有三乘的佛法,才会有剎帝利、婆罗门、四天王天,乃至他化自在天,才会有四禅八定,才会有声闻、缘觉、菩萨、佛果,这都要建立在空性基础上。 这就很微妙了,那在所有的善法当中,我们看,无量劫以前的法藏菩萨就是证到了这个空性,发了四十八大愿,建立了西方极乐世界,普度十方九法界众生。就是从空性里生起来的,这就体现在阿弥陀佛对他方世界所有菩萨讲的三个偈颂,建立净土的方法。其中有一个「觉了一切法」,这里谈一切法包括有为法、无为法、不可说法等,「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如梦,如幻,如响。谈空性。他这时候的觉,不仅是悟到了,而且契证了这种诸法的空性。安住在实相上。实相是无相而无不相的。 在这个实相空性当中,「满足诸妙愿」。他以大悲心发了四十八大愿,这个四十八大愿是从空性里面生出来的。是慈悲心的表达就叫妙愿。所以经过无量劫积功累德六度万行的修行,他就圆满了这个大愿。这种圆满大愿,就是福德智慧庄严了极乐世界的剎土,必定能成就西方极乐世界的庄严。四十八大愿是净土法门的核心。 在《无量寿经》下卷就谈,释迦牟尼佛在介绍完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乃至三辈往生的经文之后就有一段十方称叹的经文。十方称叹就是佛告阿难,阿弥陀佛,威神无极,十方世界无量无边不可思议诸佛如来莫不称叹。十方诸佛都在称扬赞歎阿弥陀佛的功德。实际上这种十方诸佛称叹也是阿弥陀佛的愿力所然。 阿弥陀佛的第十七愿就谈到「设我得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不悉谘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就是十分无量的诸佛都要在他自己的剎土称扬赞歎我名号的功德。自然他方世界诸佛都在称叹阿弥陀佛的功德,乃至释迦牟尼佛亦复如是。这一称叹,那十方无量的菩萨就生起嚮往之心,都纷纷来到极乐世界供养阿弥陀佛,礼敬阿弥陀佛,听阿弥陀佛说法,得阿弥陀佛的授记。那是一个盛大的场面。所以我们说极乐世界就是法界之都——最核心的首都。万水归海都要到极乐世界去。 他方无量诸佛伸出广长舌相,称扬赞歎阿弥陀佛的功德,那十方诸佛是怎么称叹的呢?核心的就是这个偈颂: 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至不退转。 他方世界包括释迦牟尼佛为自己座下的四众弟子说。「其佛」就是指阿弥陀佛。「本愿」是他因地发了四十八大愿,「力」是他经过无量劫积功累德修行圆满的大愿产生了一种力。这种力——磁力场有时可以用光来表达,就是这个愿力的巨大的能量场,这种能量场是以光明的形式表达。光明作为载体运载阿弥陀佛的本愿来摄受所有的众生。那他方世界的这些众生闻名,就是闻到了阿弥陀佛的名号,要注意,这个「闻名」包含着信,闻信阿弥陀佛的名号。 名号就在这个闻名的众生内心产生了不可思议的力量,这个力量就是他相信,他愿意去,这叫「欲」。愿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当一个众生内心发生了一个昇华,有信愿心的话,那这一念的信愿的心就跟这个大愿的磁场产生了关联。这个大愿磁场就如磁石吸针一样摄取不捨,那就无一遗漏的都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叫「皆悉到彼国」。 那怎么去?都是乘托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去。上至等觉菩萨,下至悠悠凡夫,乃至于阿鼻地狱的众生,都能平等的往生,这叫「皆悉」。皆悉就是一网打尽,不管什么种类的众生,含摄九法界众生,所以这种心量是非常广的。 到了极乐世界,去干什么呢?这个「闻名欲往生」的众生的终极目标:我念佛往生极乐世界是要成佛的。阿弥陀佛的愿力也是这么一个核心的指向:我摄受众生到极乐世界来,是要让他做佛的。极乐世界种种的依报、正报的施设,乃至于阿弥陀佛变化各种鸟来讲经说法,水能讲经说法,树能讲经说法,宝网铃铎能讲经说法,这些施设都是帮助往生者成佛的。 所以极乐世界的依报、正报内在的法性力量来摄受这些往生者,这种摄受的力量也启动了往生者自性的力量。因为众生都有佛性,启发了他核心的佛性,就法尔自然的让这些往生者能够得到不退转位。不退转就是阿鞞跋致,有时叫阿惟越致,有三种不退转: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 这个证位是很高的,至少是破一品无明了。破一品无明以上的菩萨才能称为阿鞞跋致。特别是念不退,念,就是举心动念,念念都跟萨婆若相应,不再是随自己的妄心烦恼而行,而是随一切种智的智慧而行,「从心所欲,不逾矩。」念念都是法性,念念都是自性的光明。 这三种不退换句话来说就是一生补处。「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实则就是做佛了,他就有能力到他方世界有缘的剎土示现八相成道。 圆教初住菩萨就有能力在一百个三千大千世界示现八相成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只要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都能做佛,无一例外。所以净土法门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的核心是要令十方九法界众生无一遗漏的往生,无一遗漏的做佛,把整个法界的众生度尽的这样一个大愿海,所以就叫大愿王。 阿弥陀佛因地做法藏菩萨乃至做法藏比丘的时候,他已经对前面的偈诵做到了。他在听世自在王佛讲经说法的时候就了解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了解到他的王位——国王的位置也是梦幻泡影不真实的,捨弃不真实,追求生命的真实,叫「弃国捐王,行作沙门,号曰法藏」。虚幻的国王位不要了,做比丘。这时候他已经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了,他要为所有的众生去修行了,他要建立一个超胜十方诸佛的大涅槃的净土来令所有的众生都成佛。 「悉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他的心量就发的很广。这就是由了解诸法的空性之后发了一个无上的大菩提心,在这个大菩提心中思维五大劫,生起了四十八大愿,在世自在王如来座下称性宣说。由于这个大愿太不可思议了,感得大地六种震动,虚空做证,必定成就。 所以由般若的空性显现的净土的妙有,这是整个法界的一个大事因缘。它是法尔自然的,是法藏菩萨从大慈悲心里面自然流现的一个法门,自然建立的一个剎土,只要我等众生有一个还在轮迴里,阿弥陀佛都是如箭入心,一定要把我们度尽。 既然这么大的愿力已经成就了,所以我等众生都是在阿弥陀佛大愿海中,他在庇护着我们,一念回光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圆成佛果,真实不虚,希望大家珍重,南无阿弥陀佛!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