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佛派传承

别辨心相明去取——圆心之相

若知自性是别辨众生,故愿度脱,心相心之相自性是明去佛道,故愿成就,取圆不见一法离心别有。别辨以虚空之心,心相心之相发虚空之愿,明去行虚空之行,取圆证虚空之果,别辨亦无虚空之相可得。心相心之相如是明去发心,名之为圆。取圆

别辨心相明去取——圆心之相

那谈什么是别辨圆的发心,这里可能就更深邃一点了,心相心之相也是明去正确发菩提心的核心内容,这里要用智慧来观照了。「自性是众生,故愿度脱」,这「自性」就是自心本性。自心本性是什么呢?就是空性,就是心佛众生等无差别的那个「性」。所以进一步谈,不仅是众生不在心外,众生是在心内,跟众生是同体,「自性是众生,故愿度脱」。自性迷就叫众生,自性悟就是佛。既然是迷的众生,也是自性的一种迷,你觉悟了就等于度脱了。自性是佛道,你觉悟了的自性就是佛道。既然是自性里面的,那也就很容易成就,不是心外的啊。所以圆教的发心,特别讲这个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心法一如,「不见一法,离心别有」。

那建立了这个圆教的知见后,怎么发起菩提心呢?「以虚空之心,发虚空之愿,行虚空之行,证虚空之果,亦无虚空之相可得」。这里要注意了,这里谈的虚空,不是谈虚空之相,而是谈空性的问题。所以般若系的经典常常讲一切法如梦、如幻、如影、如泡、如阳焰、如水中月、如镜中像、如虚空花,都是表达同一个意思。这个虚空中本来没有花,但捏目成花——空花;虚空里面显现花相——幻相。

要理解菩提心是虚空之心,这是胜义谛层面的一种知见,就是菩提心是离相的,是无相的。自性本来不生,自性空故。这个虚空非色、无见、无对待、无漏、无为。但是虚空的作用在什么地方呢?一切有为的物相,都要依虚空来建立。如果没有虚空来遍一切处,那就会有障碍。所以谈般若系经典,常常有一个知见,就是:正因为有空义故,一切法才能成立。没有空就成立不了一切法,这是深刻的辩证关系了。所以菩提心就犹如虚空,无相,又不要执着还有个虚空之相,那都是不对的。就在如虚空的菩提心里面才能生起利益众生的智慧,才能去知恩、去报德,才能生起慈悲心,才能生起对一切众生的同体感。所以是以无相的、空性的心发这个愿,虚空之愿。愿是缘起法,所以有时候讲无愿之愿。自性本体无愿,但又生起了这个愿。

虚空之行,有时候称为无行之行。本体上是无行,无造作,但是缘起法当中又不离开这个行。这就是般若系经典常常讲的,要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就是谈如虚空的问题。但又要生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果你只是谈如虚空、如幻、如影,而你没有生起一种行,那就堕到断灭见里面,那也是不对的。所以这个「行虚空之行」,无行之行。

「证虚空之果」。这里注意了,这个果你也不要以为有一个实体的东西。「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般若系经典谈这个发心,「无所得」是一个不要忘记的观念,如果有所得心就白云万里了,「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金刚经》里佛告须菩提:「实无有法名阿罗汉」。发菩提心也是这样,「实无有法发菩提心」,不是有个真实的法发菩提心者,发菩提心要当下体会那个空性。「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三心不可得,还发什么心,还有一个菩提心的实体吗?这是没有的。所以菩提,无论初发心还是它的果,无处住,就是要把握它的空性。

度众生也是,你行虚空之行,你不是要去度众生吗?但你还不要执着有真实的众生可度。《金刚经》告诉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要生什么心呢?「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这就是要把握这个空性,你不要以为有真实的众生,众生自性本空。你如果有一个真实的众生,那就着相了。着相就体现为四相,如果一个发心的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为什么这么说呢?「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这就是能发和所发都是寂静、无相、无我,这才是菩提。这个空性也无空相可得,这个「空」也得要把它空掉,「空空亦空,一空到底」,就称为「毕竟空,无所有」。要去把握这个义理,这样才可以说达到了圆教的发心了。所以说终日度生,终日无一众生可度,虽无一众生可度还要勤勉地去度众生。一个在理上说,一个在事上说,理和事一定要圆融,才有圆教的味道,「如是发心,名之为圆」。

对这一点也可以举一个公案。《维摩诘经》里面,天女散华,散在菩萨身上都掉下去,散在声闻身上,华粘在身上不能落地。舍利弗就很讨厌这个华,就要把这个华弄掉。散华的天女就跟舍利弗有一段很有趣的对话。甚至那个天女还把执着男相女相的舍利弗变成了天女的样子,把她自己变成舍利弗的样子,再又都变回来。这些神妙作完之后,搞得舍利弗就觉得她很了不起,最后就问她,说你多久才能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呀?天女说:「如舍利弗还为凡夫,我乃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问我什么时候能成无上佛果,等你成为凡夫的时候,我就能成佛果。舍利弗说:「我作凡夫,无有是处。」我已经是断尽了见思惑的阿罗汉,我再回到凡夫,无有是处。天女就说:「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是处。」为什么这么说呢?「菩提无住处,是故无有得者」。

菩提,不要以为真有得一个什么东西,无有得。这就是《心经》讲的「无智亦无得」,也是《金刚经》讲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个寿者就是指涅槃,涅槃相也是没有的。舍利弗还不明白,还要问,现在有很多诸佛都得到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到了无上正等正觉的如恆河沙,那怎么说呢?天女说,这是从世俗谛的文字数字而言,才说有过去多少佛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现在有多少佛,未来有多少佛,这是随应世俗谛来说。但在胜义谛,菩提没有过去、没有现在、没有未来。天女再进一步启发他:舍利弗,你得阿罗汉果耶?还是无所得耶?舍利弗说:「无所得故而得。」天女说:「诸佛菩萨亦复如是,无所得故而得。」无所得就一定是把握空性了,但是不坏世俗谛。所以无智亦无得,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有这样的一个理念,这就是圆教的发心。

分享到:

京ICP备2024096807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