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佛教经典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二)7---9慧律法师主讲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1、楞伽《楞伽阿跋多罗宝经》,阿跋二,多罗7---9慧律法师主讲。宝经讲题:《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慧律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二)7---9慧律法师主讲

2、法师主讲:慧律法师主讲。主讲《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楞伽《楞伽阿跋多罗宝经》。阿跋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多罗

3、宝经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慧律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法师250页,主讲中间黑字体的楞伽经文,我们昨天解释到这一段,刚好时间到,那么我们今天再从这个地方,重复地解说一次,先念一次经文:【譬如海波浪,镜中像及梦,一切俱时现,心境界亦然;境界不具故,次第业转生。

4、识者识所识,意者意谓然,五则以显现,无有定次第这一段的意思啊,在解释我们的心不了解真相,有时候,一时俱现,有时候,次第而显现。则彼愚夫,心中所现的不真实相,就像什么呢。这一段是指愚夫,没智慧的众生,心所现的不真实相,乃是,所现的是什么相呢。譬如海波浪,也就是海水中所现的波浪。

5、又譬如镜中所现的这个种种的相,镜一照,像就现前,以及梦所现的境界,都是不实在的。那么,上面的比喻,是海波浪、镜中像及梦,这是一切俱时现,也就是众生之心跟外境,也常常同一个时间所俱现。那么,众生心境界亦然,就是众生的心与心外的境界,亦然,就是亦常如是一时而现,亦然就是,也像上面的比喻,同一个时间会显现。接下来,但有时候呢,境界不具故,但有时候,这个境界的因缘,没办法一时具足故,这个时候,外境便次第业转生,这个业,当然指的是业用,那么,业用有因缘果,当然就是逐渐令诸识产生,因而展转生起。

二7---9慧律法师主讲

1、识者识所识,什么叫做第六意识,是怎么生起的呢,说:识者,这第六意识怎么来的呢,识所识,就是了别前五识所认识的,所缘的落下的影子。接下来,意者意谓然,那么,什么叫做第七意识的末那识呢,意者,什么就是第七意识的末那识呢,意谓然,这个意就是心意,谓然,然就是如此,因为看到了假相,就误认为就是这样子,不了解因缘生,也不了解刹那生灭,也不了解体性本空的道理,所以,意谓然就是,嗯,就是如此嘛,所以,凡夫有凡夫的修行,那么,执着的人有他的~,修行人有他的执着的角度,还不到佛的境界的时候,就什么众生,九法界的众生,都仍然有微细的执着。五则以显现,什么是前五识呢。

2、前五识就是显示,现,就是现量境界,就是现在前面的,叫做现量境界。无有定次第,因为前五识是显示的现量境界虽境前后转生,所以,因为有时候因缘不具足的时候,他就次第而生,说:无有定次第,也就是没有一定的次第。

3、【注释】“一切俱时现”:“俱时”,即,就是此谓:如,就像,海浪、镜像、以及梦境一样,众生之心与外境亦常如是一时俱现。所以,如果根器利的人,在心性一时俱现的那一刹那,悟到了究竟无相,真如就显现了。

4、“心境界亦然”:“心境界”,为众生心与心外境界。我们总认为,外面的境界是离开心的,跟我们肉体是没关系的,其实万法都是识心所现,因此,众生心与心外的境界,也“亦然”,即,也,亦常如是一时而现。“境界不具故,次第业转生”:上面两句是说一切因缘具足的时候,则,那么,内心外境便一时俱现。这两句是说:然而有时候境界、因缘不能一时具足的时候,此时外境便次第引起业用,而逐渐令诸识展转生起。

5、“识者识所识”:以下四句偈为阐示前七识生起之次第,诸位,次第就是代谢的名词,就是因缘果的代名词,如果是圆顿,它是绝对,它是一真,它是没有来去生灭增减的,那么有次第,就表法,就是生灭,因此我们就知道,佛的最后一刹那,是没有次第的,什么叫做圆满。什么叫做圆顿。很容易了解,圆顿,就是没有任何的缺陷,那么,有次第是引起的因缘果报的相,这个就是生灭,不究竟的意思。

分享到:

京ICP备2024096807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