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汉传佛教对观世音的崇拜远胜于大势至菩萨
问:大势至与观世音同为阿弥陀佛的为何左右协侍,共称西方三圣,汉传大势至更被尊为法王子。佛教何以在汉传佛教对观世音的对观的崇大势崇拜远胜于大势至菩萨?请开示。 大安法师答:这种现像是世音胜于萨正常的。由于观世音菩萨是拜远以慈悲的面目出现,一般的至菩众生对于慈悲他很有亲切感。慈悲布施一切,为何「先以欲钩牵,汉传后令入佛智」。佛教开始你求男得男,对观的崇大势求女得女,世音胜于萨求财富得财富,拜远求长寿得长寿,至菩这谁不欢喜呀? 所以观世音菩萨受广大民众的为何推崇。但是一般的众生对于智慧,他不好乐。一谈佛教的智慧,又是苦哇,空啊,无常啊,超越呀,「哎哟,怕了怕了」。那么正好大势至菩萨从智慧下手,那当然大多人离他远一点。「他要摄我到净土,我还想在这个世间多活几年,他巴不得我早死哦」,是有这么一个心理原因。这是一个深刻的心理原因。 为什么佛菩萨度众生要善巧方便呢?善巧方便就是要用慈悲来给他一个前方便,这叫「先以欲钩牵」。钩牵他过来,世间的慾望我给你满足,「后令得佛智」,以后才跟你谈佛的智慧。这是观世音菩萨的一个手段。但大势至菩萨没有谈怎么钩牵的问题,直接跟你谈智慧,当然很多人就怕了。但是对于真有那种超越情怀的人,这大势至菩萨单刀直入,这叫「不假方便」。也体现大势至菩萨的风格不假方便,不像观世音菩萨还要搞一个方便。「先以欲钩牵」就是方便嘛,后令入佛智。 如果以后在观世音菩萨那里得到究竟的智慧——「后令入佛智」的这个层面,他也会把大势至菩萨跟观世音菩萨的价值同等对待。但一般来说,大家推崇观世音菩萨,对观世音菩萨顶礼膜拜——知名度最高,远远超过大势至菩萨,这符合一般信众的心理。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 十次闭关念佛的体验:吃得下苦才体会念佛的甜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三十三)【义贯】见与见缘,似现前境,元我觉明见所缘眚,觉见即眚。本觉明心,觉缘非眚。觉所觉眚,觉非眚中
- 共读楞严开示(九十二)佛告阿难:“汝我同气,情均天伦;当初发心,于我法中见何胜相,顿舍世间深重恩爱?”
- 共读楞严开示(九十三)佛言:“善哉,阿难。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
- 跑因果道场搞附体,还不让去寺院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九十三)【讲义】见思惑(2)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一十一)是故汝今,见我及汝,并诸世间,十类众生,皆即见眚,非见眚者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八十)【义贯】阿难,空性无形,因色显发;如室罗城去河遥处,诸刹利种及婆罗门、毘舍、首陀、兼颇罗堕、旃陀罗等
- 修忏悔应该兼具事理并行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九十二)【义贯】因于生灭二种妄尘,集知居中;吸撮内尘,见、闻逆流,流不及地,名觉知性
- 随机阅读
-
- 这个苦谛很重要,你一定要从痛苦中觉悟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三十一)【义贯】云何名为同分妄见?阿难,此阎浮提,除大海水,中间平陆有三千洲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七十二)【义贯】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来常说和合因缘:一切世间种种变化,皆因四大和合发明。云何如来因缘、自然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七十四)【讲义】是,阿难!当知是见,非明暗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
- 应该帮助的人不去帮,那你和文殊菩萨不相应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七十七)【讲义】是故当知:耳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九十四)【讲义】复次,阿难!云何十二处,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 六祖和慧律法师开示《金刚经》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
- 贪恋娑婆修行的功德不想往生可行吗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三十六)【义贯】复次,阿难,又汝今者妙净见精,为与明合?为与暗合?为与通合?为与塞合?若明合者,至于暗时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九十四)【讲义】九结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八十一)【讲义】阿难,譬如有人:以一冷手,触于热手,若冷势多,热者从冷;若热功胜,冷者成热
- 判断净土秽土的两个指标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三十一)【义贯】云何名为同分妄见?阿难,此阎浮提,除大海水,中间平陆有三千洲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五十四)【讲义】阿难,风性无体,动、静不常:汝常整衣,入于大众,僧伽黎角,动及傍人,则有微风,拂彼人面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一十一)是故汝今,见我及汝,并诸世间,十类众生,皆即见眚,非见眚者
- 空有不二契真如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八十七)【讲义】《正脉》交光法师云:经家于佛说之后,偈赞之前,特详叙此者,正以示奢摩他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一十七)阿难!汝虽先悟,本觉妙明,性非因缘,非自然性;而犹未明如是觉元,非和合生,及不和合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一十七)阿难!汝虽先悟,本觉妙明,性非因缘,非自然性;而犹未明如是觉元,非和合生,及不和合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