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士对待僧人的「十六字诀」
原文: 来书发明普敬僧尼,居士诀此理此事,对待的字实为至当。僧人然教儿辈,居士诀又须反覆为论。对待的字若止一往,僧人则或恐不知去取亲疏,居士诀或致受损。对待的字 譬如有人,僧人若诗若文,居士诀若宗若教,对待的字皆悉高超。僧人而其品行卑劣,居士诀不堪为人榜样。对待的字倘不加分别,僧人概行亲近。此人亲之,不但行为或随彼转。而其任己臆见,妄说道理处。无真知见,或被所惑。 须必居心则若贤若愚,通皆恭敬,不生傲慢。行事则亲贤远愚,取优去劣。如是则可免相染之弊,及挂误之愆。 天下事,有一定之理,无一定之法。若不以情事而为定夺,如执死方子医变症,则生者少而死者多矣。必使情与理相合,法与事相契,则得之矣。 复永嘉某居士书八 译文: 来信说明要普敬僧尼,这个道理、事情,实在非常应当。然而教导儿孙辈,则必须反覆向他们讲论清楚。如果只是单纯说一个方面,恐怕他们就会不知道如何取捨,分不清哪些该亲近,哪些该疏远,这样也许就会受到损害。 譬如有的人,诗词文章写得很好,对于宗门和教下,都有高超的见解。但他的品德行为卑下低劣,不足以成为他人的榜样。对这种人如果不加以分别,一概地去亲近,那么行为就会随着他转变。而且这种人会随着自己的主观想法,错妄地说一些道理。没有真知见的人,或许就会被他所迷惑。 必须要:就居心存念而言,无论贤良或者愚昧的人,全都应当恭敬,不生傲慢心;而在实际行事当中,则要亲近贤者,远离愚人,择取优良,捨弃下劣。这样,才可以免除相互杂染的弊端,以及贻误事业的过失。 天下的事都有一定的道理,然而实际操作起来却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如果不根据实际情况而作定夺,就如同拿着固定的药方去医治变化莫测的病症,那么医活的人少,而医死的人就多了。务必要使实情与道理相符合,法与事相契,才算是得当。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 「大乘善根界」与「二乘种不生」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二十九)【义贯】若因色生,空无色时,汝识应灭,云何识知是虚空性?若色变时,汝亦识其色相迁变,汝识不迁,界从何立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五十七)【讲义】阿难,空性无形,因色显发:如室罗城,去河遥处,诸刹利种,及婆罗门,毗舍、首陀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二十一)复次,阿难!又汝今者,妙净见精,为与明合?为与暗合?为与通合?为与塞合?若明合者,至于暗时
- 天乘四种禅定之初禅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四十二)【讲义】尔时世尊,告阿难言:汝先厌离,声闻、缘觉,诸小乘法,发心勤求,无上菩提,故我今时,为汝开示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八十七)【讲义】《正脉》交光法师云:经家于佛说之后,偈赞之前,特详叙此者,正以示奢摩他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三十九)【义贯】若因法生,世间诸法不离五尘,汝观色法及诸声法、香法、味法、及与触法,相状分明,以对五根
- 在世间上要做到这四个缘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九十四)【讲义】复次,阿难!云何十二处,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 随机阅读
-
- 先从梦中醒,再度梦中人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四十六)【讲义】汝观地性:粗为大地,细为微尘,至邻虚尘,析彼极微,色边际相,七分所成,更析邻虚,即实空性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一十四)同是觉明,无漏妙心,见闻觉知,虚妄病缘,和合妄生,和合妄死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二十八)【义贯】复次,阿难,云何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 菩萨成就国土,要有两种准备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五十八)【讲义】阿难,若复此空,无因自生,未凿土前,何不无碍?惟见大地,迥无通达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一十三)一病目人,同彼一国,彼见圆影,眚妄所生。此众同分,所见不祥,同见业中,瘴恶所起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六十一)【讲义】阿难,见觉无知,因色空有。如汝今者,在祇陀林,朝明夕昏;设居中宵,白月则光,黑月便暗,则明暗等
- 这个功夫不要把它看简单了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三十七)【义贯】佛言:汝今又言觉非和合。吾复问汝:此妙见精非和合者,为非明和?为非暗和?为非通和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六十三)【讲义】若此见精,与暗与明,非一体者,汝离明暗,及与虚空,分析见元,作何形相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讲义】阿难!汝常意中所缘,善、恶、无记三性,生成法则
- 在《六祖坛经》中参悟人生三重境界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二十七)【讲义】是故当知:意法为缘,生意识界,三处都无。则意与法,及意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八十七)【讲义】《正脉》交光法师云:经家于佛说之后,偈赞之前,特详叙此者,正以示奢摩他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二十二)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我思惟:此妙觉元,与诸缘尘,及心念虑,非和合耶?
- 她一念阿弥陀佛,鬼就不敢靠近她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八十一)【讲义】阿难,譬如有人:以一冷手,触于热手,若冷势多,热者从冷;若热功胜,冷者成热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一十四)同是觉明,无漏妙心,见闻觉知,虚妄病缘,和合妄生,和合妄死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四十六)【讲义】汝观地性:粗为大地,细为微尘,至邻虚尘,析彼极微,色边际相,七分所成,更析邻虚,即实空性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