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佛学问答

《楞严经》第五套:十番显见?23>

《楞严经》第五套:十番显见?23>

1、楞严《楞严经》第五套:十番显见讲题:《大佛顶首楞严经》。经第主讲:慧律法师主讲。套番

《楞严经》第五套:十番显见?23>

2、楞严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经第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套番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楞严

3、经第《楞严经讲义》233页中间,套番【斯则岂惟声分别心;分别我容,楞严离诸色相,经第无分别性】。套番先解释一下:斯则岂惟,楞严这是经第离声无性的分别心、意识心。套番说:这个意识心,岂惟,如果加一个[缘]字就更清楚,这个第六意识心,哪里只是;[缘]就是攀缘;声就是因为有音声,所产生的分别心,不只是缘这个时声而有分别心。

4、乃至分别我容,如果中间加一个三十二相之容就更清楚。意思是说:这个第六意识生灭的意识心,不只是能缘声音、听法的音声起分别心,同时也能够分别佛陀三十二相之容貌。离诸色相,无分别性,这一句的重点是讲:这个意识心,只要一离开外尘——这外色相,这个色相包括色、声、香、味、触、法等等,无分别性,就失去了能分别之性。

5、也就是说:意识心是离尘无自体性;如果是如来藏性的话,就是离尘有自体性,不管你外在的尘所显现的是什么,如来藏性总是不增不减、不来不去、不垢不净,非一非异,没有任何的生灭增减。换句话说:意识心离尘无自体性,如来藏性离尘有自体性。

《楞严经》第五套:十番显见?23>

1、【此下广示有还】。底下是广为开示,[有还]就是有来去。【故云:斯则岂独缘声分别之心,离声无性;即能分别我三十二相之容貌,亦是相有则生,相无则灭,离诸所分别之色相,亦无能分别之自性】。

2、这个意识心能分别;如来藏性也能分别。但是意识心的分别,是由尘而引起的,所以是刹那生刹那灭的一种执着和分别,无论是粗的,或者是细的。而如来藏性是也能分别,但是,是如如不动的分别,虽分别不作分别想,虽分别一切相。

3、所以,修行下手处要对,就是用本性修行。用生灭意识心要修百千万动,用本性修行,悟则刹那间,迷则尘点劫。【如是乃至,分别都无,非色非空,拘舍离等,昧为冥谛,离诸法缘,无分别性】。

4、这个第六意识心范畴很广,说:如是乃至,一直到什么。分别都无,这个分别都无,不是如来藏性的分别都无;也就是说:粗的分别统统平息了。

5、这个不是清净自性的没有分别。是说粗糙的分别没有了。也就是第六意识的粗糙的分别都没有了,非色,就是非同于色界,色界这个色法还有,微细的清净色法;非空就是四空天,非色非空就是:非同于色界的四禅天;也非同于无色界的四空天。这个非空就是说:他很寂静,非常的寂静,是比较细的寂静,但是,还是存在微细的境界。

分享到:

京ICP备2024096807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