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第四套:破妄识无处(七处征心)?5>
1、楞严《楞严经》第四套:破妄识无处,经第七处征心,套破讲题:《大佛顶首楞严经》。妄识无处破妄识无处,处征七处征心主讲:慧律法师主讲。心>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楞严 2、经第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套破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妄识无处 3、处征49页,心>【己二显本叹德】这一千二百五十比丘众,楞严是经第何等人物呢。【皆是套破无漏大阿罗汉。】「漏」就是烦恼的别名,无漏就是破除了烦恼、破除了无明、破除了爱和见的大阿罗汉,所以,皆是无漏大阿罗汉。【此显大比丘过去之本。 4、】【佛子住持,至越诸尘累止,】这是指经文,先翻过来50页,看黑字体的,佛子住持,善超诸有从佛转轮,妙堪遗嘱;严净毘尼,弘范三届,应身无量,度脱众生就是这几句翻回来。说:此显大比丘过去之本,「本」就是久远劫以来叫做本。 5、意思是:今生今世示现阿罗汉;但其实久远劫来,都是诸佛、都是大菩萨,来辅助释迦世尊弘扬正法的。此显大比丘过去之本,「佛子住持」这一句经文,一直到「越诸尘累」为止,【乃据本叹德。】根据他们无量劫来,还有今生今世的示现,赞叹他们的德行。【众皆内秘大心,即菩萨,之行,四声,】也可以念,第一声平声, 1、这个内在隐藏着大心,大心就是大菩萨的心,也就是菩萨之行。【外现声闻,闻声】这个「声」就是闻佛的音声,闻佛的四谛法门的音声,修苦集灭道所以,【修道证果之阿罗汉】原来久远劫来发菩萨的心肠,但是,今生今世示现为释迦世尊的弟子,所以,在座诸位法师或者是居士,都有可能是菩萨再来的。【无漏大阿罗汉之名,虽同常途,】「常途」就是一般的解释。 2、【下十二句所叹之德把笔拿起来,十二句,50页:佛子住持,编号一;善超诸有,第二句;能于国土,第三句;成就威仪,第四句;从佛转轮,第五句;妙堪遗嘱,第六句;严净毘尼,第七句;弘范三届,第八句;应身无量,第九句;度脱众生,第十句;拔济未来,第十一;越诸尘累翻回来,虽同常途,下十二句所叹之德,实异二乘:实在是不同于二乘人,因为二乘人没有这个功夫。【今叹千二百五十五人,位位皆是不漏落于生死不漏落于生死,很容易,也很困难,如果你直接了当,就是不贪、不瞋、不痴,就这么直接了当,就是这样,没有任何的习气。我们一般人很难去克服那种心理的困扰,譬如说:在《阿含经》里面有一段对话,有一个居士,他的内心非常惶恐,他的恐惧感一直没有办法克服,他说:世尊。 3、当我到矿野林下无人之处当我独自一个人在黑暗处,我也一直恐惧,莫名其妙的恐惧,我一直没有办法克服这种心灵的恐惧感。我请问世尊:应当如何来正思惟。佛陀说:应当念佛、念法、念僧。 4、念佛,也就是念大般若智慧,无量的慈悲喜舍心的佛陀,求佛加被,同时也开采自己的般若智慧,这个叫做念佛,能克服恐惧感。常常思惟:我是凡夫,我以佛为模样,以佛为榜样。这样渐渐的思惟,把标准拉高,愿意像佛陀一样,恐惧感会慢慢的消失。 5、二要念法,法是诸法毕竟空,来去、生灭、增减,皆是幻,如是观照诸法皆空,慢慢就会得到无恐惧感。念僧,僧都是大慈悲、大德、无漏,所以要念僧,也是内心要和合,看到出家众的大威德力,念僧,能够克服这个恐惧感。《楞严经》第四套:破妄识无处
七处征心?5>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归心净土的杨杰居士
- 如诚长老:功夫上去了,气脉就通了,冬暖夏凉
- 和有趣的人相处,才能做有趣的事。
- 妙莲老和尚:发了大愿,菩提心是什么就是佛心!
- 有两种人念佛最老实
- 夏日入寺礼仪,不止要注意“着装问题”!
- 如何成为一个有福气的人?且听佛门高僧娓娓道来
- 大年初一丨恭迎弥勒菩萨圣诞,愿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 弘一大师:我在西湖出家的经过
- 妄想是怎么回事儿
- 妙莲老和尚:有病治不好就要发大惭愧心
- 如何找到自己擅长的成事方式?
- 空有不二契真如
- 只要你足够主动,一切知识都能为你所用!
- 如诚老和尚:那时候你就知道了,生死就是从这个地方了的。一切自己做主,不被世间转
- 古人说:相由心生,行随心变。
- 轮迴本不存在,是因为你心中有轮迴
- 妙莲老和尚:想在佛堂里念佛,若不做这些事培福,你也坐不住!
- 善良会带来好运
-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了四相,虽经多劫勤苦修名,但名有为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