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心净土的杨杰居士
杨杰,归心字次公,净土杰居安徽无为人,归心自号「无为子」。净土杰居北宋神宗元丰年间,归心官职「太常」(掌管礼乐郊庙社稷之事)。净土杰居最初时喜好禅宗,归心追随天衣义怀禅师学法,净土杰居参究庞蕴居士的归心机锋话语。有一天奉命祭祀于泰山,净土杰居看到日出如圆盘般涌出时,归心忽然大悟。净土杰居 北宋神宗熙宁十年,归心因为母丧而去职归乡,净土杰居平日閑居的归心时候则阅读藏经,因此而归心净土。曾绘画丈六的阿弥陀佛像,随身携带以观想忆念。杨杰平生所着述的文章,多指引归向极乐净土。他在天台智者大师的《净土十疑论》的序文里面说: 「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娑婆,是污秽的国土,极乐,是清净的世界。娑婆世界众生的寿命短促而有限量,而彼极乐净土的寿命则无量无边。娑婆世界具足了种种的痛苦,而彼西方世界则只有安乐无有众苦。在娑婆世界是随着业缘轮转生死,而如果一旦往生彼极乐国土,则永证无生法忍。若是愿意度化众生,则能够任意自在,不为种种的业缘所束缚。其清净污秽、寿命数量、苦乐生死,有如是的差别不同,而众生却愚昧不知,难道不令人感到悲哀吗? 阿弥陀佛,是在极乐净土摄受众生的教主。释迦如来,是在娑婆世界指引往生净土的导师。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则是帮助阿弥陀佛宣扬教化的圣人。是以释迦如来一代的教典,处处仔细地叮咛,苦劝众生往生西方净土。阿弥陀佛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乘着广度众生的大愿船,航行于生死轮迴之海,不执着此岸,不滞留于彼岸,不停止于海的中央,只以济度众生为佛事。因此《阿弥陀经》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极乐国土。’ 又《无量寿经》云:‘十方众生,闻我名号,忆念我国,植诸德本,至心迴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所以祇洹精舍的无常院,令生病的人面向西方,作往生净土的忆想。因为阿弥陀佛的光明,遍照于法界的念佛众生,慈悲摄受而不捨弃。圣人与凡夫是一体不二,因此众生的机缘与佛陀的慈悲能够相应。诸佛心内的众生,尘尘都是极乐;众生心中的净土,念念皆是弥陀。 我以这些种种的因缘来观察之:有智慧的人容易往生,因为能够断除疑惑的缘故。有禅定的人容易往生,因为不会颠倒散乱的缘故。持戒的人容易往生,因为远离种种染污的缘故。布施的人容易往生,因为不会执着我所有的缘故。忍辱的人容易往生,因为不会嗔恨愤怒的缘故。精进的人容易往生,因为不会退转的缘故。不执着造善也不造恶的人容易往生,因为心念纯一的缘故。诸恶已作而业报现前的人容易往生,因为心中实在是惭愧恐惧的缘故。而那些虽然有行众善的人,若是没有诚恳的信心,没有迴向发愿心的人,则不能够往生净土! 唉!阿弥陀佛实在是很容易持念,极乐净土的确是很容易往生,而众生不能够持念,不能够往生,佛陀又能够奈众生何?造恶业就会入于痛苦的恶道,念阿弥陀佛就能够往生极乐的世界,这二者都是佛陀所说的,但是世间的人会担忧堕入地狱,而却怀疑自己能够往生净土,这不是很令人感到疑惑吗?」 有一位参军叫王仲回,与杨杰是同一故乡的人,曾经追随杨杰受持念佛法门。他问到:「念佛如何能够不间断?」杨杰回答说:「一信之后,更不再疑惑,即是心不间断。」王仲回听了之后踊跃欢喜。第二年,杨杰驻守在丹阳一带,有一天晚上,梦见王仲回跟他说:「过去承蒙您以净土法门来导引我,我今天已经往生了,特别前来致谢。」然后一再地礼拜而出。 杨杰后来收到王仲回儿子寄来的讣文,说王仲回事先预知往生的日期,到处去告别亲友,然后安然往生。 北宋哲宗元祐年间,杨杰往生。临终时说偈曰:「生亦无可恋,死亦无可捨。太虚空中,之乎者也。将错就错,西方极乐。」 印光大师和莲池大师对杨杰居士都十分赞歎: 「宋杨杰,字次公,号无为子,参天衣怀禅师大悟。后丁母忧,阅大藏,深知净土法门之殊胜,而自力行化他焉。临终说偈曰,生亦无可恋,死亦无可捨,太虚空中,之乎者也,将错就错,西方极乐。 杨公大悟后,归心净土,极力提倡。至其临终,谓生死于真性中,犹如空华,以未证真性,不得不以求生西方为事也。将错就错者,若彻证真性,则用不着求生西方,求生仍是一错。未证而必须要求生西方,故曰将错就错,西方极乐。 莲池大师往生集,于杨公传后,赞曰,吾愿天下聪明才士,咸就此一错也。此可谓真大聪明,不被聪明所误者。」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大安法师:水火二河白道喻详解
- 共读楞伽开示(六十)云何国土乱?云何作有见?
- 共读楞伽开示(二百四十三)大慧,彼堕二见,不解心量,自心境界,妄想增长。身、受用建立,妄想根量
- 净慧老和尚:开悟的瞬间丨恭迎释迦牟尼佛成道纪念日
- 畜生道众生能直接超度往生净土吗
- 原来一个人最适合赚钱的职业,就藏在ta的八字里!
- 千万不要轻易去禅修,因为……
- 农历二月十九 | 恭迎观世音菩萨圣诞日
- 盗木材的夫妻
- 共读楞伽开示(二百四十三)大慧,彼堕二见,不解心量,自心境界,妄想增长。身、受用建立,妄想根量
- 共读楞伽开示(五十九)何因说觉支,及与菩提分?
- 共读楞伽开示(二百四十三)大慧,彼堕二见,不解心量,自心境界,妄想增长。身、受用建立,妄想根量
- 学佛人的五种种性
- 养心就是涤心,清除杂念
- 共读楞伽开示(八十九)何故说断常,及与我无我?何不一切时,演说真实义?而复为众生,分别说心量?
- 净慧老和尚:学佛修行的第一步——持戒
-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该如何理解
- 原来讨厌领导交待的工作,竟然是因为……
- 关系本质都是利益交换
- 出家人的顺口溜,那些丛林中广为流传的“警策格言”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