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佛学文化

《楞严经》第十六套:?8>五十种阴魔

《楞严经》第十六套:?8>五十种阴魔

1、楞严《楞严经》第十六套:。经第8>五十种阴魔。套>讲题:《大佛顶首楞严经》。种阴

《楞严经》第十六套:?8>五十种阴魔

2、楞严主讲:慧律法师主讲。经第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套>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种阴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楞严

3、经第【子二指名教悟】经文:【此名功用,套>抑摧过越,种阴悟则无咎,楞严非为圣证;觉了不迷。经第】解释一下:此名功用,套>就是你确实修禅三昧,有功用之心,你真的是有在下功夫,抑就是责,摧就是会伤害,压抑自己,责备自己,过于越,就是超过本份了,以致成悲,类似着了悲魔。

4、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这不是圣人之证,圣人实证是同体大悲,境界一证永证,你这个偶尔看到有这样子情绪上的东西,只要觉了,不要着这个悲魔,即不迷,就是渐悟渐止,渐渐悟了就渐渐停止,这个只是短暂的啰。你这个觉受是不对的啰。还复正念,就是觉了,只要觉了即不迷,渐悟就会渐渐停止,慢慢又会恢复正念,久了这样子的情绪[此名有功用心,抑责摧伤若能速悟,则无过咎,非是圣人,实证同体大悲境界;从此觉了不迷,渐悟渐止,还复正念,久自消歇矣接下来,【子三示迷必坠】经文:【若作圣解,则有悲魔,入其心腑,见人则悲,啼泣无限】唉呀。讲得真是好讲得真是好。

5、看一下中间那个字:“失于正受”,就是佛是一切法不受的,没有这种情绪上的一直掉眼泪的,一直哭泣的。解释一下:若作圣解,则有悲魔就有悲魔来到他的心腑,见人就哭,就悲,啼泣无限,无限就是看到什么就哭,失于正受,完全不受佛所教导的正觉之受,是邪受,是悲受,是魔受,当从沦坠,这样子继续轮回的。

《楞严经》第十六套:?8>五十种阴魔

1、[若作圣证之解,自谓同佛大悲,自以为是,悲愍不止,则有悲魔,入其心腑,见人则悲,啼泣无限,遂失正受,而成邪受,种种颠倒,非惟不能增进,定当从此沦坠矣。初抑己悲生竟接下来,【癸二扬己齐佛,分三,子初发端现相】哇。

2、这个“生无限勇”,也是情绪的作用。经文:【阿难。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胜相现前,感激过分,忽于其中,生无限勇,其心猛利,志齐诸佛】解释一下:阿难。

3、又彼修禅定,禅三昧,禅定的当中,诸善男子,见前面的色阴已经消了,透过了前面色阴的十种境界,受阴也开始明白了记住。受阴十境是同时的,同时存在的,但是为了解释,所以才说: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其实这个是同时的。简单讲,就是无关于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不必管它次第,每一个觉受都是同时,只是因为这个觉受不一样,发出来的感受也不一样。受阴明白,胜相现前,感激过分就像见到佛心的镜中之像,一向虽闻,心就是佛,尚未亲见,现在色阴尽了,亲见实见,生感恩的心,感恩的心,叫做感激过分,结果抑制不了,念头是好的,却克制不了自己,忽于其中,生无限勇心就跑出来了,无限勇,其心猛利,志齐诸佛,我就跟佛一样,其心猛利,其志顿齐诸佛,谓三大阿僧祇劫,只不过在一念,一念不生,就是如如佛。

4、看一下注解:[此第二扬己齐佛。誉扬自己],就称誉赞叹自己的境界,[顿齐诸佛,又彼进修,禅定之中,诸善男子,见色阴已消,如脱去第五重衣服。受阴明白者:露出一种虚明境界,如现出第四重衣服也。

5、胜相现前者:如见佛心。感激过分者:谓一向虽闻,心即是佛,尚未亲见,今色阴既尽,亲证实见,故生感激之心,虽属好念,然而过分,忽于其中,生无限勇气,其心猛而且利,其志顿齐诸佛,谓诸佛修成佛位,必经三大阿僧祇劫,我今一念,即能超越,一念不生,即如如佛也]。

分享到:

京ICP备2024096807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