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万年寺北宋普贤铜像
峨眉山是峨眉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为普贤菩萨应化的山万道场,普贤骑象铜像在今峨眉山万年寺内。年寺万年寺是北宋峨眉山主要寺庙之一,位于四川峨眉县城西南,普贤峨眉山观心岭下,铜像海拔约1020米,峨眉距县城约20公里。山万万年寺历史悠久,年寺建筑规模宏大。北宋 据(清)蒋虎臣《峨眉山誌·寺观》记载:万年寺即白水寺,普贤昔蒲氏事佛旧址。铜像寺创自晋时,峨眉唐慧通禅师精修(更名白水寺)。山万 相传万年寺为东晋末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寺慧持开建的普贤寺,唐慧通于僖宗光启年(887)重建,改名白水寺,宋太平兴国五年(980)二月,茂真禅师扩建,改名白水普贤寺,内敕铸普贤骑象铜像,通高7.4米,象身长4.7米,重62吨。寺内还有太宗、真宗、仁宗三朝御赐的供器。 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失火,寺庙及器物蕩然无存,仅铜像未损。万历十八年(1600)奉慈圣诏,遣中贵二人,赐金修复,僧台泉仿印度热那寺样式,建无梁砖殿。万历二十九年(1601)七月竣工,神宗赐额「圣寿万年寺」。殿为穹窿结构,殿中立普贤骑象铜像。殿壁两侧上方有横龛,上三层供铁佛3000;下三层供500罗汉。从以上资料记载来看,万年寺最初叫普贤寺,始建于东晋元熙二年(420),距今已有1570多年的历史。 峨眉山万年寺普贤骑象铜像是万年寺内最珍贵的一件文物,是万年寺镇寺之宝,同时也是峨眉山镇山之宝。万年寺普贤骑象铜像,全像通高7.35米,普贤及莲台高4.05米,所骑白象高3.3米,重62吨。普贤为贴金菩萨铜像,头戴双层五佛金冠,剔透镂空,身披袈裟,袒胸,双目微闭,嘴角略微内收,端庄优美,神态安详,手执如意,趺坐于莲花宝座上。普贤菩萨骑座六牙白象,大耳长牙,象鼻垂地,象背佩鞍,綵带髻头,十分华贵。白象四腿直立,足踏三尺莲座。象体肉皱,表现得十分真实,造型精緻,风格写实,结构严谨,形体与线条相辅相成。 关于万年寺铜铸普贤骑象像的铸造年代。据南宋僧人志磐着《佛祖统纪》记载: (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正月……敕内侍张仁赞往成都铸金铜普贤像,高二丈,奉安嘉州峨眉山普贤寺之白水,建大阁以覆之。 宋代着名诗人范成大于宋淳熙年间游峨眉山后,曾在《峨眉山行纪》中写到: 甲午,宿白水寺,……谒普贤大士铜像,国初敕成都所铸……云普贤居此山,有三千徒众共住,故作此佛,冶铸甚朴拙。 明代王士性《游峨眉山记》云: 上四会亭,为白水寺,寺有宋兴国年间铸的普贤骑象像,并赐袈裟、宝环,傍有三千铁佛,廊庑鳞集,此北麓之穷也。 蒋虎臣撰《峨眉山誌·高僧》中说:宋,高僧茂真居白水寺,太平兴国五年二月,奉诏入朝,太宗赐诗美之,馆于景德寺。 舒王元珍以梦兆谕真,真曰当有储嗣,果育仁宗。既归重兴峨山六寺,后遣张仁赞斋黄金三千两,于成都铸普贤大士像,高二丈六尺,至今供养。上述史书记载万年寺普贤骑象铜像铸于太平兴国五年(980)。但据胡昭曦先生考证,万年寺普贤骑象铜像铸于北宋兴国五年至大中祥符五年(1012)之间,这一分析是正确的。 宋太宗于太平兴国五年赐黄金三千两铸普贤像,首先需要进行科学设计、备办铜料、邀请良工铸造的过程。关于铸造一尊62吨重的普贤骑象像的原料和技术性的处理问题。据有关专家分析研究,白莲台以上为黄铜,六牙白象为青铜,分块铸成。每块均铸子母扣,施以铆钉,然后再用铜汁焊缝。象脚分段铸造。象腹、莲台、普贤像内中空,以置佛经。象肩内有铜制井字形扯架,宽约6寸,厚约2尺。 为了支撑象鼻,象鼻内安有铜条4根,直径1寸。铜像的大部分铸件估计是在峨眉就地铸造,而其精緻部分(如普贤菩萨头上的花冠)则在成都铸造。通过对万年寺普贤骑象像铸造过程的分析研究,从中不难看出,重达62吨的普贤骑象像能够成功地铸造,反映了宋代四川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的铸造技术。也就是说,万年寺普贤骑象像这件佛教艺术精品是四川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 峨眉山万年寺普贤骑象像铸造的佛经依据。普贤菩萨是佛教四大菩萨之一。普贤,是梵文Samantabhadra的意译,亦译「遍吉」,音译「三曼多跋陀罗」。《大日经疏》说: 普,是遍一切处;贤,是最妙善义。谓菩提心所起愿行,遍一切处,纯一妙德,备具众德,故以为名。《第二菩萨经迹》解释说:普贤菩萨,证穷法界,久成正觉,为辅助释迦,脱度众生,隐本垂迹,现菩萨相。其德无量无边,不可思议,今且约「普贤」二字,以示其概。普贤的职责就是将佛门推崇的「善」普及到一切地方。 关于普贤的形象。据《妙法莲花经·普贤菩萨劝发品》记载:尔时普贤菩萨白佛言:世尊,于后五百岁浊恶世中,其有受持是经典者,我当守护……是人若行若立,读颂此经,我尔时乘六牙白象王,与大菩萨众俱诣其所,而自现身,供养守护,安慰其心……《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云: 普贤菩萨生东方净妙国土,……从智慧力化乘白象,其像有六牙,七支跬地,其七支下生七莲华,象色鲜白,……从象耳至象颈上,渐渐上至象背,化成金鞍,七宝校具,于鞍四面有七宝柱,众宝校饰以成宝台,台中有一宝莲华,其莲华须百宝共成,其莲华台是大摩尼,有一菩萨结跏趺坐,名曰普贤。 《楞严经·圆通品》记载:普贤菩萨白佛言:我与恆沙如来为法王子,十方如来教其弟子菩萨根者修普贤行,从我立名,……若于他方恆沙界外,有一众生,心中发明普贤行者,我于尔时乘六牙象,分身百千,皆至其处,纵彼障深,未得见我。我与其人,暗中摩顶,拥护安慰,令其成就。《八大菩萨曼陀罗经》记载说普贤菩萨「戴五佛冠,金色身……」。 从上述佛经记载来看,峨眉山万年寺普贤骑象像的铸造,主要依据的佛经是《妙法莲花经》,同时还参照《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楞严经》、《八大菩萨曼陀罗经》等多部佛经的记载而设计铸造的。 普贤菩萨坐骑的六牙白象,在《杂宝藏经》卷二记载说有六牙白象娶有二妇,一名贤,一名善贤。有一次六牙白象摘了一朵莲花,欲给贤夫人,但被善贤夫人夺走。贤夫人因生嫉妒之心,转生为梵摩达王夫人,怂恿梵摩达王募猎人射杀象,以取六牙。但当猎人人丛林时,六牙白象已知其来意,便自动将六牙拔出,交与猎人,使猎人免遭其它像的袭击。猎人回到王宫,把象牙交给梵摩达王,并述说白象的慈悲善心。梵摩达王夫人在旁听说后,非常惭愧,于是大修功德,出家学道,从善如流。由于白象有慈悲善心,所以佛经上又说白象是菩萨所化。 《普曜经》记载:菩萨便从兜率天上垂降威灵,化作白象,口有六牙。白象性柔顺而有大威力,象徵菩萨大慈悲力。 《大唐西域记》卷七:如来修菩萨行时,为六牙象王。 《摩诃止观》卷二又说:言六牙白象者,是菩萨无漏六神通。牙有利用如通之捷疾,像有大力,表法身荷负,无漏无染,故称为白。「普贤之学得于行,行之谨审静重英若象,故好像。」六牙白象是他「愿行广大,功德圆满」的象徵,故普贤骑六牙白象。 《普贤经》还说:六牙表六度(六种救众生出苦海到彼岸的方法,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四足表四如意(欲如意、念如意、精进如意和慧如意)。 峨眉山万年寺普贤骑象铜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研究四川宋代冶金史、佛教史的重要实物资料。普贤骑象铜像不但以惊人的重量而闻名于世,而且雕铸十分精緻,整个铸像比例匀称和谐,巨而不疏,铸像庄重肃穆,面部丰满,花冠雕镂雅致,衣纹线条十分流畅,神态安详,平稳地趺坐于莲花宝座上。六牙白象造型生动,象身肉皱清晰,大耳下垂,象鼻突出,四肢粗壮有力,形象逼真,是我国佛教艺术中的珍品之一,同时又是峨眉山普贤道场的象徵。普贤骑象铜像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父母未生之前你是谁
- 《楞严经》第五套:十番显见?25>
- 《楞严经》第十四套:?14>(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
- 《大手印》浅析讲记(四十三)一切法不实修都没用,必须进入实修
- 憨山大师彻悟心性的故事
- 《楞严经》第十三套:?15>道场加行(四种清净明诲)
- 《楞严经》第三套:经前十门?13>
- 《楞严经》第二套:总论(义贯绪论)?8>
- 长者不在于年迈耆老,而在于修行的成就
- 《大手印》浅析讲记(六十九)不做功夫开悟的时节因缘怎么会来
- 《楞严经》第十六套:?45>(五十种阴魔)慧律法师主讲
- 《楞严经》第十六套:?18>五十种阴魔
- 修行中出现的不思议境界,为何不能随便向外人说
- 《楞严经》第十五套:?18>十习因、六交报、七趣轮回
- 《楞严经》第十四套:?6>(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
- 《楞严经》第十三套:?15>道场加行(四种清净明诲)
- 耶祇婆罗门受持五戒的因缘
- 《大手印》浅析讲记(六十二)参究到无说无闻妄念不起处
- 《楞严经》第十五套:?18>十习因、六交报、七趣轮回
- 《楞严经》第十六套:?40>(五十种阴魔)慧律法师主讲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