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佛教修学的三个次第
楞严经在大乘佛教当中,大乘它是佛教一个非常重要的法门,因为它探讨的修学是我们生命的根本。从佛教的次第角度来说,我们对于我们生命的大乘根本,已经远离太久了,佛教已经找不到我们自己原来的修学家,这是次第我们修行一个很大的障碍。而在智者大师的大乘判教当中,他把大乘佛教的佛教修学,分成三个次第: 第一、修学是次第修学安乐道:我们刚开始皈依佛门,我们依止的大乘是一念的信心,我们相信三宝的佛教功德是甚深广大的,我们相信因果丝毫不爽,修学依止这一念的信心,开始积集善业,做很多护持三宝的慈善事业;那么在这阶段当中,主要是一种业力的修学。但是这个时候,因为缺乏智慧的观照,所以在整个过程当中,虽修善业,心不安稳。 就是我们修了善业以后,我们总觉得弟子心不安,我们会有一种没有家的感觉,因为你在修善业的时候,你依止的是一个攀缘心。攀缘心的特色,我们的心是住在外境的——心有所住,而外在的环境是变化的,你根本作不了主,所以在整个阶段当中,我们总觉得内心有一种不安的感觉。但我们透过这样的善业,可以成就来世暂时的安乐,所以智者大师把它判做安乐道。 第二、慢慢的学佛时间久了之后,我们觉得自己还可以再进步,就从安乐道转上了解脱道。我们开始很慎重的学习佛陀所宣说的经典,慢慢的开启心中的智慧,我们遇到人事的时候——迴光返照、正念真如,不再随外在的环境而转,开始把心带回家——安住在现前一念心性。那么这时候我们心开始安定了,外在的因缘不管怎么变化,它只是我一个生命历练的所缘境而已,智者大师把它判作解脱道。 也就是说,一个凡夫他在整个生命当中,他开始走上了出世的圣道,他内心圣道的力量开始生起了;因为他懂得迴光返照,以正念我空、法空的真如理,来息灭他心中的颠倒想。 第三、从解脱道的过程当中,可能会经过三年,或者五年的时间,进一步从解脱道再趋向于菩提道,开始依止一念心性从空出假─广度众生,成就万德庄严。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楞严经的定位,就是一个解脱道的法门。为什么要研究楞严经?一言以蔽之,就是:我们必须把过去凡夫的世界,提升到圣人的世界——转凡成圣。 它的一个关键点就在首楞严王三昧,看你遇到事情的时候,是不是能够开始迴光返照——把心带回家!我们一个人能够成就圣道,跟你所修的善业并没有直接的关系,那只是一个助行、一个资粮力而已。你要能够成就圣道,你要找到圣道的因,你要找到真实的因地。 佛陀在楞严经中说:你今天拿沙去煮饭,放在电锅煮了很久,它叫做热沙,它煮不出饭。为什么?因为沙非饭本,你要煮饭,你要拿米去煮。也就是说,我们今天如果还找不到圣道真实的因地,我们不可能有圣道出现,我们不可能有临终的正念出现! 虽然我们相信了三宝,也积聚了一些善业,但是我们还活在自己的妄想中,这个妄想是一个虚妄的因地,不可能产生真实的功德。所以这个首楞严王三昧,不管你是走圣道门的,或是走净土门的,你想要成就一种坚固的临终的正念,你都要经过这个阶段——迴光返照、正念真如,这个阶段可以说是整个大乘佛弟子必修的课程。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 哪怕往生边地疑城,也从此与轮迴绝缘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六十九)【义贯】阿难,譬如瀑流,波浪相续,前际后际不相踰越。行阴当知亦复如是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七十四)【义贯】汝观地性:粗为大地,细为微尘。至邻虚尘,析彼极微色边际相,七分所成。更析邻虚,即实空性
- 共读楞严开示(十九)谈七趣、劝离、以警淹留 辨五魔、令识、以护堕落
- 什么是十信位
- 共读楞严开示(二十六)破识心五种胜善功能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九十七)阿难,一切众生轮回世间,由二颠倒,分别见妄,当处发生,当业轮转。云何二见?一者众生别业妄见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九十五)【讲义】见爱烦恼、见道
- 持戒念佛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一十一)解脱至何所?谁缚谁解脱?云何禅境界?变化及外道?
- 随机阅读
-
- 虚云老和尚拒绝女色诱惑的故事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零五)【讲义】又即后文偈云:‘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是也。如人瞪目观空,瞪久发劳,则见空华。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一十)【讲义】觉明空昧,相待成摇,故有风轮,执持世界
- 共读楞严开示(十二)会通四科,即性常住
- 《观无量寿佛经》图文解说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三十五)【义贯】阿难,又汝所明,舌味为缘,生于舌识。此识为复因舌所生,以舌为界
- 共读楞严开示(八十九)本经三定别名,仍存梵语者,即尊重不翻之例。此三名最重要,又最难解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八十五)【讲义】身心荡然,得无挂碍,是诸大众,各各自知,心遍十方,见十方空,如观手中,所持叶物
- 过年宴请宾客如何才最吉祥
- 共读楞严开示(二十六)破识心五种胜善功能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四十九)【讲义】是故当知:色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是华相非从空来,非从目出之故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八十八)【义贯】阿难,譬如有人急畜其鼻,畜久成劳,则于鼻中闻有冷触;因触分别通、塞、虚、实
- 在家也可以修行,为什么还要出家
- 共读楞严开示(二十五)破识显根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八十八)【义贯】阿难,譬如有人急畜其鼻,畜久成劳,则于鼻中闻有冷触;因触分别通、塞、虚、实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二十八)【义贯】云何名为别业妄见?阿难,如世间人目有赤眚,夜见灯光别有圆影五色重叠。于意云何?
- 破地狱的偈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六十三)【义贯】阿难,譬如有人以清净目,观晴明空,唯一晴虚,回无所有
- 共读楞严开示(四十六)室罗筏城,即憍萨罗国都城,因有两国同名,故以帝都见称,乃波斯匿王所都也
- 共读楞严开示(八十三)儒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今有此一恨,正可改偏闻之辙,而趣正修之路矣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