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佛学问答

《楞严经》第十一套:说三摩中二十五圣圆通(前二十四圣)?4>

《楞严经》第十一套:说三摩中二十五圣圆通

1、楞严《楞严经》第十一套:说三摩中二十五圣圆通,经第前二十四圣,套说通前讲题:《大佛顶首楞严经》。摩中说三摩中二十五圣圆通,圣圆圣>前二十四圣主讲:慧律法师主讲。楞严

《楞严经》第十一套:说三摩中二十五圣圆通(前二十四圣)?4>

2、经第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套说通前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摩中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圣圆圣>翻开789页。楞严

3、经第【卯三憍梵舌根】经文:【憍梵钵提,套说通前即从座起,摩中顶礼佛足,圣圆圣>而白佛言:我有口业,于过去劫,轻弄沙门】这个经文看得懂。【憍梵钵提,此云牛呞,牛食之后,】这个牛吃东西,吃草吃了以后,【恒常虚嚼,】我们说就是会……虚就是没有东西,它这个嘴巴还是在嚼。

4、【口则磨来磨去,尊者之口如之,】就像牛吃了以后。【此乃宿业之报,故白佛言:“我有口业”】这个“沙门”就是出家人。【因见老比丘,无齿而食,】这老比丘没有牙齿,没有牙齿就用磨的。

5、那么现在的人好了,会做这个好的牙齿,来把它填补空隙,变成一个很完整的,因为现在的科学、医学都很发达。佛在世没有这么发达的齿科,所以牙齿掉了,大概都没办法。无齿而食,就笑了,【笑其如牛吃草,此老比丘,即告之曰:“我证阿罗汉道”自亦知非,虽经忏悔,世世生生,犹感牛舌之报。故曰:“有牛呞病。

前二十四圣?4>

1、”佛以憍梵钵提有此舌病,敕居天上,免人讥诮】这个“诮”就是责备的意思,也是讥笑的意思来入法会时,令含念珠,可以遮谤,】遮谤就是止谤,因为众生都是看外貌、外相的。师父在这个文殊讲堂,一直强调口业的可怕,除了希望大家,能够三宝门中不造恶业以外,最重要的,师父研读过律藏,知道那种一句话讲错了,那一种后果的可怕。

2、所以,我们文殊讲堂,不说是非,不传是非,不听是非,不打妄语,重要就是这个口业,他要造业太容易了,一下子就讲出来,收缩不回去那你看看,像这个例子,就是因为看一个老比丘,没有牙齿在吃东西。你就像牛吃草。这样子嘲笑他,这样就没完没了了,这个因果都很可怕的。还有经过忏悔喔,没忏悔,那怎么办呢。

3、所以,师父常劝众生:既然来到这个三宝门中,要修学佛道,就一定要走向阳光,身、口、意要走上对的。不能说我今天来到三宝的门中了,仍然习气很重,口业也不清净,那来这里变成谤佛、谤法、谤僧,那与其来,千万不要来,那就更糟糕。来这里是要求解脱的,犯了谤佛、谤法、谤僧,这个因果太可怕了;或者一念嘲笑出家人,这个因果都不得了。所以,好坏自有因果定夺,所以千万不要任意的毁谤他人,尤其是沙门。

4、因此这个也变成:伪造沙门充斥着三宝门中,因为真跟假已经很难分了,他没有饭吃,找不到工作,随便穿个出家衣服,剃个头,蒙混过关,三教九流,这个是佛门的痛,因为他也不怕因果,说:伪造沙门,当下十八层地狱。这《地藏经》讲的,他也不管那么多,他没饭吃了。所以,在这里再一次的呼吁,来修学佛道,就是要正视这个身口意的因果。因此由憍梵钵提这个例子,做什么事要很小心。

5、【天人有宿命通,知其感报之因】。789页。经文:【如来示我,一味清净,心地法门,我得灭心,入三摩地,观味之知,非体非物】【此如来因机施教,欲令就路还家,故示以一味清净,心地法门,从舌根入也。一味者,非甜苦有味之味,】不是甜的、不是苦的这种有味道的味。

分享到:

京ICP备2024096807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