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无相颂》:原文+译文
1、祖无六祖《无相颂》:原文+译文。相颂愚人修福不修道,原文译文谓言修福而是祖无道。布施供养福无边,相颂心中三恶元来造。原文译文 2、祖无那些不理解真正修行之道的相颂人。他们只是原文译文热衷于积累福报,却没有认识到修道的祖无真正内涵,还错误地认为修福就是相颂修道。布施供养是原文译文佛教中积累福报的重要方式,包括财布施,祖无如捐赠财物,相颂法布施,原文译文如讲解佛法,无畏布施,如帮助他人消除恐惧,等多种形式。 3、然而,这些人虽然在行为上做着积累福报的事,如布施供养可以获得无边的福报,但他们内心却还在制造贪、嗔、痴“三恶”。这些人在积累福报的同时,内心仍然被贪嗔痴等负面情绪和欲望所支配。 4、若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元在。若解向心除罪缘,各自性中真忏悔。如果只是单纯地依靠修福来消除罪业,那么虽然在后世可能会获得福报,但罪业其实依然存在。修福虽然可以带来一定的善果,但并不能真正消除罪业的根源。 5、罪业往往源于内心的贪嗔痴等烦恼,如果不从内心去解决这些问题,罪业就无法彻底消除。如果能够理解要从内心去消除罪业的因缘,那么在各自的本性中进行真正的忏悔。真正的忏悔不是表面的形式,而是深入内心,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罪业的根源,并发自内心地改过自新。通过对自己本性的反思和觉悟,可以找到罪业的因缘,并加以消除。 1、若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学道之人能自观,即与悟人同一类。如果能够领悟大乘佛法的真正含义进行忏悔,摒弃邪恶的行为,践行正直的行为,那么就可以达到无罪的境界。 2、这里的“大乘”通常指的是能够普度众生、追求更高境界的佛法教义。真正的忏悔不仅仅是口头上的认错,而是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通过实际行动来改正,做到除邪行正。学习佛法之道的人如果能够自我观察、反省,那么就与已经觉悟的人属于同一类。 3、自我观察是修行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对自己的思想、行为、情绪等进行观察和反思,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进而加以改进。当学道之人能够做到自我观察时,就意味着他们在修行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逐渐向觉悟的境界靠近。 4、大师令传此顿教,愿学之人同一体。若欲当来觅本身,三毒恶缘心中洗。 5、大师下令传授这种顿教,禅宗主张的一种快速觉悟的教法,希望学习的人能够达到同一种境界。大师希望通过传授顿教,让更多的人能够快速领悟佛法的真谛,实现心灵的解脱。六祖《无相颂》:原文+译文
六祖《无相颂》:原文+译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