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八十七)阿难,譬如有人以两手指急塞其耳,耳根劳故,头中作声。兼耳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1、共读根劳故共读楞严开示,楞严两手二佰八十七,开示阿难,难譬譬如有人以两手指急塞其耳兼耳与劳同是有人菩提瞪发劳相。楞严经讲义是指急中作圆瑛法师编写的,楞严经义贯成观法师编写的塞其声兼,这两部开示是耳耳耳劳由台湾省高雄文殊讲堂慧律法师主讲。今天芯记禅院与大家继续共同学习高僧开示。同菩提瞪 2、发劳欢迎各位有学之士,共读根劳故有修之仁者,楞严两手各位高僧大德,开示开悟见性的难譬仁者在评论区批评指正,指引教授,有人开示教导芯记禅院后学之人的学习感悟,悲悯在家学人,无善知识指导难免对经典望文生义,产生种种宗教妄想。学“楞严楞伽”开示要用智慧,不能钻文字的牛角尖,不能被艰涩的文字转出烦恼来,要透过文字,见到文字背后的本来面目,见到真如佛性,见到我们人人本自具足的那个。学精典,体悟比理悟要重要得多。看《楞严经》你说记不住,其实没有人能记住。 3、抓住里边的某句话成为你的生活指导,正好对应了你生活里边,你正好又执着了一件事、两件事,那么你看经典里边的某句话,正好一下子指导了你那件事。那这句话你就记住了。耳入本如来藏性。 4、经文,【阿难,譬如有人以两手指急塞其耳兼耳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于动、静二种妄尘,发闻居中此闻离彼动、静二尘。如是,阿难,当知是闻非动、静来何以故。若从静来若从动来若从根生,必无动、静,如是闻体本无自性。 5、若于空出,有闻成性,即非虚空;又空自闻,何关汝入】。这个文字的结构体,大概跟眼类似,相类似,所以,前面稍微注意听一下,这一段就应该不是很困难。注释:【兼耳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连能闻的耳与所闻的尘劳相,全都是菩提真性中,缘心瞪直所发的劳相。 1、前面眼入之劳相可说是[瞪发],现在[耳入]为何也就是[瞪发]呢。因为于权教中,权教就是不究竟讲,二乘教,或者是权教的菩萨因随顺凡夫境界,故六入是区隔的,但在实法之中,六入是通的,是同源的,故其[理]与[用]实同。又按[瞪]字本义为直视,若通用在六入,即表示一直维持某个姿势,或不停地作同一个动作之义。【发闻居中,吸此尘象,名听闻性】:动静二尘发为劳闻,居于耳根之中,心再攀缘而吸取此二妄尘之象而分别之,名为听闻之性。 2、意思就是:我们有听闻之性,是因为我们有动、静。它这个在强调什么。 3、动是尘,静静的也是尘,统统没有声音在城市里面声音很多,那是尘;我今天远离了城市跑到山上里面去,没有声音,那个还是尘,动为动尘,静为静尘,统统叫做尘;心如如不动就无尘。义贯,佛言:[阿难,譬如有人]以无明力驱使而无端起妄,[以]其[两]只[手指急]速地[塞]入[其耳],致使令[耳根]由于被戮得过[劳故。 4、兼]能闻之[耳与]所闻之[劳]相音声皆[同是菩提]真性中,缘心[瞪]直所[发]之[劳相],错觉幻化之相,其道理为:[因于动、静二种]虚[妄]之[尘]黏于湛然之体,以致[发]为劳[闻]之相[居]于耳根之[中],然后心再攀缘而[吸]取[此]二妄劳之[尘象],更进而分别之,因而[名]为有能[听闻]之[性],而事实上乃是托尘妄现,故[此]能[闻]之闻精若[离]于[彼]因瞪劳所产生的[动、静二]种幻[尘,毕竟无]有自[体]可得——故知闻精离尘无体。听到了这一段有什么好处。听到这一段的好处多多,就是你听到好听的,不用跟它执着,全世界都赞叹你,如果你没有真功夫没有用,那个就是缘起的假相。 5、如果有人批评你、毁谤你、很不认同你,你也不必感觉委屈,真正有功夫的人,是享受自己的涅槃妙心,这个是功夫既然离动、静没有自体性,我们又何必为了别人的一言一语,来难过自我,为什么我们不懂得这样的升华跟超越这个世间,有人的地方,他就一定会有是非、恩怨、长短,但是,如果我们学佛的人,了悟了清净自性,了解说闻精离尘无自体性,所有音声来,你都知道这个是缘起的,这个不是动就是静的东西,不需要去在意它,生命没有多少的时间。我们的生命很有限的,我们一定要对佛的心性了悟的时候,百千万劫缩为一念之间,这样修行就快。因为人的生命真的很有限,无常很快就到,你这样绕,绕不到佛教的核心价值,你会花很长的修行,会修很冤枉,因为不了解佛的心性,很可惜,也非常可怜。了解了佛的心性以后,动静一如,所有的赞叹都是幻,我们要随喜;不要说赞叹你的时候,你就把人家排斥,也没有必要这样子。共读楞严开示
二佰八十七阿难,譬如有人以两手指急塞其耳,耳根劳故,头中作声。兼耳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