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的三大注疏
古来注疏,阿弥代不乏人,陀经世远就湮,注疏所存无几。阿弥云栖和尚着为《疏钞》,陀经广大精微。注疏幽溪师伯述《圆中钞》,阿弥高深洪博。陀经盖如日月中天,注疏有目皆睹,阿弥特以文富义繁,陀经边涯莫测,注疏或致初机浅识,阿弥信愿难阶。陀经故复弗揣庸愚,注疏再述《要解》,不敢与二翁竞异,亦不必与二翁强同。譬如侧看成峰,横看成岭,纵皆不尽庐山真境,要不失为各各亲见庐山而已。将释经文,五重玄义。 这是序文的第二部分,就是考察历来的注疏这样的背景。有鑒于《阿弥陀经》的重要性,所以从古迄今,历代的注经家对《阿弥陀经》的注疏代不乏人,就是每一代都有人——大德在这里进行这项传播的工作,但随着时代的久远,有很多都淹没了。我们中国的历史上有个特点,很多很好的文献、典籍,包括文物,一些建筑的成就常常是毁于战乱。我们很多的经典也是世远就湮,所以所存下的就没有多少。其中有几种是对于蕅益大师启发甚深的,一个是云栖和尚,云栖和尚就是莲池大师,他的寺院是在五云山的云栖寺。 那么古人对一个祖师的尊称,不直接称他的名字,称他所住的地名,就叫云栖。那么「和尚」是利生的意思,就是他有道力,能够使学人哪,能够开发智慧。一般的,「和尚」是很尊贵的称呼,不是一般的比丘都能称和尚的。那么为什么蕅益大师称莲池大师为和尚呢?确实在蕅益大师一生当中,他跟莲池大师的那种法上的因缘很深。从他开始不谤佛,受到感动,是从莲池大师着作下手。然后开悟之后,他请古德法师,古德法师是莲池大师的弟子,就做阿闍梨,他就在莲池大师的遗像前受比丘戒,也是在莲池大师遗像前受菩萨戒的。所以他就恭称莲池大师为和尚。 那么莲池大师一生,他也是非常自行化他、德业卓着,其中重要的着作有《佛说阿弥陀经疏钞》,这疏钞真的是「广大精微」,蕅益大师这四个字都用得非常到位。如果说蕅益大师着的《要解》更多具有天台的学术背景的话,那么莲池大师注解的《疏钞》就具有华严的那种恢宏的气度。蕅益大师是用天台的五重玄义来注解,那么莲池大师是用华严的十门开启来展开的,他都具有不同的特点。所以「广大」,表明它义理的这种恢宏,「精微」是表达它阐述的精细、微妙。 莲池大师那个《疏钞》确实也是一部非常重要的着述,可以说是净土宗的「小百科全书」。我原来讲《疏钞》讲了两次都没有讲完,可能就是部头太大,但愿以后有个机缘完整地把它讲完一下。广大精微。 幽溪师伯述《圆中钞》,幽溪属于天台山的,天台山幽溪高明寺。称为师伯呢,是这个幽溪大师又叫传灯大师,传灯大师他就是传天台无尽灯僧,他常常是这样表述,有时候就称他叫传灯大师,就是幽溪大师。他是蕅益大师的师父雪岭法师的师兄弟,所以就称他叫师伯。蕅益大师在出家以后也曾经去参学幽溪大师。幽溪大师他对天台教理非常有造诣,对净土也一往情深。他对于明代的苏州一位大师写那个《弥陀略解》,是有个《弥陀略解》,对这个大佑法师又叫蘧庵法师的《弥陀经略解》,用天台的教理,就是圆中之理,来对这个《弥陀略解》进行一个解释,就叫《圆中钞》。那么幽溪大师他从开始弘法,就常常去讲述这个《弥陀经略解》,所以以后他就有体会了,讲了几十座了,他就开始做了个疏钞,这个钞。还做了一个《生无生论》,《净土生无生论》。 据记载,幽溪大师陞座讲《净土生无生论》的时候,整个天空都有音乐,天乐鸣空,直到讲完之后这个音乐就没有。那么,幽溪大师也是求生净土的,所以做的这个《圆中钞》也是「高深洪博」,义理高深,境界洪博。这是《阿弥陀经》的三大注疏:莲池大师的《疏钞》、幽溪大师的《圆中钞》以及蕅益大师的《要解》。能够把这三本注解能够深入,能够融会贯通,那么,对《阿弥陀经》就有一个比较深入全面的了解。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乐善好施德化一乡的李士谦
- 如何用更少的资源和精力,办成更大的事?
- 妙莲老和尚:念佛很长时间了还是妄想纷飞,怎么办?
- 弘一法师说∶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但求半称心
- 蕅益大师开示三种念佛
- 妙莲老和尚:举头三尺有神明!天堂是为那些守法则、吃亏、退让的人准备的
- 反闻闻性。旋闻与声脱。
- 德林老和尚:起心动念无非是罪
- 当你最痛苦、障碍最深时,你就修这个观
- 咒的力量比火箭还快,念得越快,感应越快
- 如何判断自己适合成为哪个领域的专家?
- 太过执着有时候无异于作茧自缚。
- 为什么要忏悔,忏悔的意义何在
- 如何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 弘一法师说:遇见是因为有债要还,离开是因为还清了。
- 心境一如,圆满是佛
- 天乘四种禅定之初禅
- 善事没少做,但福报越修越少,原因竟然是这个
- 弘一法师:供奉地藏菩萨的亲身感应,非常神奇
- 坚信每天做一点的力量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