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佛学基础

对治愚癡,作善为业

三善十一者:无癡者,作善为业于诸事理,对治愚癡明解为性。对治愚癡对治愚癡,作善为业作善为业。对治愚癡

对治愚癡,作善为业

对于三宝、对治愚癡四谛、作善为业十二因缘、对治愚癡因果等道理的对治愚癡明白和理解是无癡的核心。对治愚和癡,作善为业做种种善事是对治愚癡无癡的功能。

愚和癡的对治愚癡主要区别,愚是作善为业智力上的低下,癡则是对治愚癡一种无明的状态。比如世间人对情感的对治愚癡癡迷,觉得有情众生就应该有情有义,其实癡情就是被情所迷惑,完全沉浸在情感中,过分地执着于自我的感受。从出离的角度讲就不能有世间的情感,从人的角度讲情感也要适度,要将普通的情感替换成更高尚、更慈悲、更纯洁、更圆满的一种情感。最好做到快乐和痛苦对你来说都是无所谓,都是相同的感受,这样的情感就完全出自真实的快乐和解脱。

世间的友情,爱情,亲情固然有美好的一面,但终究还是自私的,即使有人可以为另外一个人完全地付出,也多是在享受付出过程所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如果将这个过程换作痛苦恐怕就很难承受了。如果不对事情背后所蕴含的道理清楚地了解,你就会迷于事。如果对事情的表象不能看得清楚,事情背后的道理就更难理解,所以说愚癡是极大的烦恼,作恶为业。

对于烦恼的理解多数人认为就是发脾气和嗔恨,其实贪瞋癡,昏沉,睡眠,执着色身等都是烦恼,都是自己的一种果报,不明白这些道理就是癡。

佛法和世间法对癡的理解有很大的距离,按照佛法来说笨、愚癡就是我们最大的烦恼。按照我们人的看法,一个人只要是贪心、瞋心不大,人也比较老实虽然愚笨一些,但还是好人,这是不对的。

愚癡就是不明因果,不明事理,有了癡之后决定贪嗔会来。他在没有能力的时候就是癡,但当有一点点可能性来了,他就要贪,也会嗔,有癡必然有贪嗔。我们每个人贪瞋癡都是具足的,癡是基本烦恼之一,只要有癡的存在,在适合的环境下贪和嗔就会随之而起,所以说愚癡可怕就在于此。

分享到:

京ICP备2024096807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