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佛派传承

《楞严经》第十六套:?23>五十种阴魔

《楞严经》第十六套:?23>五十种阴魔

1、楞严《楞严经》第十六套:。经第23>五十种阴魔。套>讲题:《大佛顶首楞严经》。种阴主讲:慧律法师主讲。楞严

《楞严经》第十六套:?23>五十种阴魔

2、经第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套>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种阴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楞严那整句的经第贯串起来的意思,就是套>这样子。

3、种阴现在师父把整句的楞严贯串起来:修佛的三昧者,说:修圆定的经第三昧者,若于群生的套>果报之牵引召感受生,已经得到了一体的认同,了悟了同一唯识性的境界当中,所显露出来的十二类生,与诸法是一性,销熔的磨尽了六门,六根门之差别之相,可以合一开六,二方面皆得自在成就,这个时候,见、闻、觉、知、尝、齅等等,六用已经通邻,能通邻而不隔障碍,六根互通,共用清净,无所染着,这个时候,外面的器世界、十方世界,以及内在的身心有情世界,就像瑠璃有光,就像瑠璃的玉一样,内外明彻,通同如一,无有隔碍,这个时候,名识阴尽之相。识阴尽了,这个人就能够超越命浊,既然已经超越命浊了,你就反观回来,为什么到现在还没办法超越命浊呢。问题出在哪里呢。

4、反观,观,上面加一个字:“反”观,反过来观照,为什么还没办法超越命浊。还有这个最极微细的识阴。所由,就是所由来,观其所由,就是反观其最微细的识阴之所由来,就是这个意思,反观其最微细的识阴之所由来,问题出在哪里。

5、为什么没办法超越命浊。问题出在哪里。问题出在:有罔象虚无。这个“罔象”就是,“罔”就是非有,好像无,好像有,又好像没有,“象”就是非无,又有象,“罔”就是非有,“罔”就是没有,“象”就是有这影像,也不能讲无啊。

《楞严经》第十六套:?23>五十种阴魔

1、所以“罔”是非有;“象”是非无;简单讲,就是非有非无。体性本空,“虚无”就是体性本空,不实在的,最极微细的、似有非有的罔象虚无,迷背真性的颠倒妄想,以为其本什么叫做“本,自令非有,而现有,非有而现有,叫做:罔象虚无。

2、非有而现有,就是:罔象虚无。自令非有而现有,罔象虚无,颠倒妄想以为其生起之本其本,就是:以为其生起之本,因为现在要解释,为什么本来你可以超越第八意识命浊。

3、为什么你现在没办法超越。问题出在哪里。现在师父最后再贯串一次,中间就不再解释,就一直把它贯穿起来:修圆定的三昧者,若于群生果报之牵引召受的生死,已获得一体同一唯识境界的认同,因为诸法一性,所以销熔磨尽了六根之差别相,合一开六,皆得自在成就,见、闻、尝、齅、觉、知等六用,通邻不会再隔障碍,六根互通共用清净一个本性,无所染着,这个时候,外面的器世界、十方世界,以及内在的身心有情世界,就像瑠璃透过了光明,内外完全明彻,通同如一,无有隔碍,名识阴尽之相,是人则能超越命浊,识阴尽,则能超越命浊,现在我们为什么还有第八意识的最微细没有超过呢。

4、既已超越了命浊,反观这个最极的识阴所由来,怎么来的呢。因为有罔象,体性本空,不可得,迷背真性的颠倒妄想,以为其本因为罔象虚无,颠倒妄想,非有而现有,以为其本,乃知都是以非有的罔象,体性本空的、虚无等颠倒妄想,而有第八意识最微细的现象我已经解释三遍了,就不再解释了。看左边,如果听不懂,就留着给下一位法师来教如果你现在还听不懂,就留着给下一位法师来教导你,老身无能为力了。

5、[群召,谓群生果报,皆能牵召受生。已获其同者:行阴已破,诸类不召,识阴现前,故观十方唯识,一体变现,更无别法,是谓已获同中,同即一体也。

分享到:

京ICP备2024096807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