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临终往生的力量
佛教认为人过世之后,决定是临终量依四种原则决定他的去处。 一是往生【随重往生】,随他生前所做善恶诸业中最重大的决定,先去受报; 二是临终量【随习往生】,随他平日最难革除的往生习气,而到同类相引的决定环境中去投生; 三是【随念往生】,随亡者命终时的临终量心愿所归,善念则转生人间、往生天上,决定恶念则转生三恶道中; 第四【随愿往生】,临终量发愿学佛则往生佛国净土,往生或转生人间继续修行。决定 学佛修行的临终量人,知道要发愿,往生可以随愿往生,一般没有学佛的人,不知道发愿,就会随重业往生。业有重业、轻业,随重是以重业为往生的第一优先,如果是天上的业重,就会生天,如果地狱业特别重,就会堕入地狱。佛经里说,下地狱如射箭,一断气马上进入地狱,连中阴身阶段都没有,那是指十恶五逆的重业。 其实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是重业,临命终时能见到一片金色的光芒,那就是无量光。光中有佛、菩萨,手执金台前来接引,你自然而然登上莲花,很快就到了极乐世界。有的人在断气前就能看到光和佛菩萨等瑞相,有些甚至连家属也可以看到。 三十年前,台北有一位吴姓医师,他的父亲是前清的宫廷医师,一生念佛。他父亲往生时,全家围绕床边念佛,往生时十分安详。当时他就看到父亲房间的墙上放光,整个房间很亮,然后在上面出现佛菩萨像,而且是活生生的,并不是画的,当场大家都跪了下来。 临命终时,如果愿力很强,心念就与愿力相应;如果业力很强,心念就与业力相应;这就是随愿和随重。 如果没有重业也没有发愿,就会随念往生。我们学佛的人虽然知道要发愿,而且在往生以前就已经发愿,可是如果平常发愿不恳切,没有形成习惯,只有在打佛七或参加共修时跟着大家念,根本不了解什么叫作发愿,那只是种种善根。临命终时,很容易就忘掉了,与愿力不相应,可能连念佛的时间、机会都没有,到时就是随临终的念头而往生了。 临终时,如果是非常强烈的贪念,首先可能会生到畜生道,再来是饿鬼道;如果是瞋心很强的人,首先则可能是畜生道,再来是地狱道。因此,死亡时的念头非常重要。 临终时的念头可能与你的习惯有关,此时就是随习往生。习就是平常的习惯,临死时,会产生很大的力量,十分可怕。 所以我们平时要养成念阿弥陀佛的习惯,烦恼一出现就念阿弥陀佛,常常保持自己的正念。妄念、邪念、恶念出来,要惭愧、忏悔、念阿弥陀佛,不断地改善自己,这样与人相处时,自然就会生起慈悲心,并且把所有的人都当成菩萨看,以感恩、感谢的心来对待。 此外,还要常常想到四福:知福、惜福、培福、种福;还有四要: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能要该要才可以要、不能要不该要的绝对不要。不然临终时,还在想这个、那个,不应该要的、不能要的还在要,根本想不起来要念佛。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 要破执着,必须先破你的分别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零四)【讲义】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四十三)【讲义】总论心、色诸法,唯心所现。本经云:‘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心中所现物。’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三十一)【讲义】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惟妙觉明,圆照法界。
- 先从梦中醒,再度梦中人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六十一)大慧,相续灭者,相续所因灭,则相续灭;所从灭及所缘灭,则相续灭。大慧,所以者何
- 共读楞严开示(八十)敕文殊师利,将咒往护,恶咒销灭,提奖阿难,及摩登伽,归来佛所
- 共读楞严开示(八十八)最初方便者:即奢摩他,为首楞严定之最初方便也。以奢摩他中,破识非心,显见是心,令悟根性
- 念这个名号超胜作一切功德
- 共读楞严开示(六十)应身无量,度脱众生四句,正明上之三学,不唯自度,实欲普度众生
- 随机阅读
-
-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有净土
- 共读楞严开示(六十六)十方菩萨,咨决心疑,钦奉慈严,将求密义
- 共读楞严开示(贰佰零一)复次,阿难!若此圆影,离灯别有,则合傍观,屏、帐、几、筵有圆影出?离见别有,应非眼瞩,云何眚人,目见圆影
- 共读楞严开示(六十二)富楼那弥多罗尼子,父名:弥多罗尼,此云慈女,母名。双兼父母为名,简称满慈子
- 「鬼子母」的由来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三十八)支句非支句。巧明处句非巧明处句。禅句非禅句。迷句非迷句。现句非现句。护句非护句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四十七)【注释】大慧,诸识有三种相,谓转相、业相、真相。
- 共读楞严开示(五十四)正脉云:「二乘无漏,方超三有(即三界);菩萨无漏,更越三空。」
- 僧家之待客
- 共读楞严开示(四十八)比丘梵语,即五不翻中多含不翻,以名含三义故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零五)云何名为同分妄见?阿难!此阎浮提,除大海水,中间平陆有三千洲。正中大洲,东西括量,大国凡有二千三百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零三)诸山须弥地,巨海日月量,下中上众生,身各几微尘?
- 耶祇婆罗门受持五戒的因缘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二十三)【讲义】辰二万法现无(分三)已初举喻 二辨定 三法合 今初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零三)诸山须弥地,巨海日月量,下中上众生,身各几微尘?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零七)【讲义】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
- 峨眉山万年寺北宋普贤铜像
- 共读楞严开示(十七)道场加行 断杀、盗、淫、妄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零二)【讲义】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者:性觉则性本二觉,本具妙明明妙,并不假明而明之
- 共读楞严开示(六十八)迦陵仙音,遍十方界;恒沙菩萨,来聚道场,文殊师利而为上首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