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徒的相摄之法
【原文】 《尸迦罗越六方礼经》:弟子事师有五事:一、师徒摄当敬难之;二、师徒摄当念其恩;三、师徒摄所有言教随之;四、师徒摄思念不厌;五、师徒摄从后称誉之。师徒摄 师教弟子,师徒摄亦有五事:一、师徒摄当令疾知;二、师徒摄令胜他人弟子;三、师徒摄令知已不忘;四、师徒摄有疑悉解;五、师徒摄欲令智慧胜师。师徒摄 《僧祇》:师度弟子者,师徒摄不得为供给自己故度人出家者,师徒摄 得罪。当使彼人因我度故,修诸善法,得成道果。 《四分》云:「和尚看弟子,当如儿意;弟子看和尚,当如父想。」准此儿想,应具四心:一、匠成训诲;二、慈念;三、矜爱;四、摄以衣食。 如父想者,亦具四心:一、亲爱;二、敬顺;三、畏难;四、尊重。敬养侍接,如臣子之事君父。故《律》云:如是展转相敬重,相瞻视,能令正法便得久住,增益广大。 ——《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第十·师资相摄篇第九 【大意】 《尸迦罗越六方礼经》:弟子以五种事侍奉师长:一、应当尊敬师长;二、应当忆念师长恩德;三、师长所有言教应当随顺;四、应当常常思念师长而不厌倦;五、在背后应当称誉师长。 师长教导弟子,也有五种事情:一、应当让他快速知晓佛法道理;二、使其胜过他人弟子;三、令弟子学过的知识不忘记;四、弟子有疑问都能够为其解答;五、想让弟子的智慧胜过自己。 《僧祇律》:师父度弟子,不应该为了让弟子供给自己而度他出家,这样会得罪过。应当让弟子因为我度化的原因,修诸善法,得成道果。 《四分律》说:「和尚看弟子,应该像自己的儿子一样;弟子看和尚,应该像自己的父亲一样。」因此,和尚对弟子像儿子一样,就应该具足四种心:一、匠成训诲教导;二、慈悲顾念;三、怜爱珍爱;四、供给衣食。 弟子对自己的和尚像父亲一样,也应该具足四种心:一、亲近爱护;二、尊敬顺从;三、敬畏恭顺;四、尊重敬仰。弟子应该恭恭敬敬地去侍奉接待师父,就好像大臣与儿子侍奉自己的君主和父亲一样。因此《四分律》中说:如果师徒之间都能够像这样辗转互相敬重,互相瞻视照料,能够使正法久住,增益广大。 【注】 《尸迦罗越六方礼经》:亦称《尸迦罗越六向拜经》、《六方礼经》、《罗越六向拜经》等。佛教经典。东汉安世高译。一卷。本经谓释迦摩尼教化长者子尸迦罗越,告其每日向六方礼拜的意义。经内以东、南、西、北、下、上,分别配比父母与子女、师父与弟子、夫与妻、朋友间、主与仆、俗人与出家人的关系,提出处理这些关系的若干準则。为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遗书亦有收藏。参见《佛教大辞典》 矜爱:怜爱、珍爱。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生不起惭愧心和忏悔心该怎么办
- 共读楞伽开示(十)性相一如,如水与波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八十)大慧,愚痴凡夫性,无性自性第一义,作二见论。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八十四)大慧,彼若相续:若事、若生、若有;若涅槃、若道、若业、若果、若谛、破坏断灭论
- 哪十种行为是犯了盗戒
- 原来我心里最大的不满,竟然是因为她
- 共读楞伽开示(二百一十六)青赤种种色,珂、乳及石蜜,淡味、众华果。日月与光明,非异非不异
- 养心最难做到的,就是慎独。
- 念这个名号超胜作一切功德
- 共读楞伽开示(二十二)云何净其念
- 共读楞伽开示(十九)成自性 圆成实性
- 净旻法师:“文殊菩萨成道日”!这是个无中生有的日子
- 地藏菩萨最初是怎么发心的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二十九)成句非成句。譬句非譬句。弟子句非弟子句。师句非师句。种性句非种性句。三乘句非三乘句。
- 共读楞伽开示(八十一)云何长苦仙?彼云何教授?如来云何于,一切时刹现,种种名色类,最胜子围绕?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八十)大慧,愚痴凡夫性,无性自性第一义,作二见论。
- 一辈子造罪业,为何临终十念就能往生
- 共读楞伽开示(八十三)云何为化佛?云何报生佛?云可如如佛?云何智慧佛?云何于欲界,不成等正觉?何故色究竟,离欲得菩提?
- 别忘了!除了上香和供花,这些方法也可以供养三宝!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七十六)【注释】复次,大慧,有七种第一义:所谓心境界、慧境界、智境界、见境界、超二见境界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