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修行实践

共读楞严开示(八十三)儒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今有此一恨,正可改偏闻之辙,而趣正修之路矣

共读楞严开示

1、共读改偏共读楞严开示,楞严路八十三,开示儒云:“不愤不启。不愤不启不悱”今有此一恨,此恨正可改偏闻之辙,正可辙而趣正修之路矣。趣正楞严经讲义是共读改偏圆瑛法师编写的,楞严经义贯成观法师编写的楞严路,这两部开示是开示由台湾省高雄文殊讲堂慧律法师主讲。今天芯记禅院与大家继续共同学习高僧开示。不愤不启不悱

共读楞严开示(八十三)儒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今有此一恨,正可改偏闻之辙,而趣正修之路矣

2、此恨欢迎各位有学之士,正可辙有修之仁者,趣正各位高僧大德,共读改偏开悟见性的仁者在评论区批评指正,指引教授,开示教导芯记禅院后学之人的学习感悟,悲悯在家学人,无善知识指导难免对经典望文生义,产生种种宗教妄想。学“楞严楞伽”开示要用智慧,不能钻文字的牛角尖,不能被艰涩的文字转出烦恼来,要透过文字,见到文字背后的本来面目,见到真如佛性,见到我们人人本自具足的那个。学精典,体悟比理悟要重要得多。

3、看《楞严经》你说记不住,其实没有人能记住。抓住里边的某句话成为你的生活指导,正好对应了你生活里边,你正好又执着了一件事、两件事,那么你看经典里边的某句话,正好一下子指导了你那件事。那这句话你就记住了。【儒云:“不愤不启。

4、”】这是孔子的教学方法,也就是必须是学生在学习当中,感到了困惑,产生了求知欲,然后,进行启发,教学效果才会显著。什么是不愤不启呢。不愤不启就是:指学生还不到说他想弄明白,还未明白,正想去明白,又还未明白,就那一刹那,还没有到那个时刻,不去启发,因为启发也没有用,因此,我们要了解,不愤不启就是说:这个“愤”就是:心里想弄明白,而还未明白,心里想把它弄明白;可是,还没有明白,就在那一刹那,孔子就不启发他,因为时间、因缘都不具足。不悱不发,就是心中想说,而说不出来的样子,很想说:恩,说不出来,差不多,快了,差一点点就说得出来了。

5、还没有到想说而说不出来那一种功夫,就是他真的有领悟了,就差那么一点点,这个叫做不悱就不发,也绝对不会启发他。所以,这个不愤不启是指:不到学生们想弄明白,而还未明白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不悱不发是指:不到学生们想说,而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八十三儒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今有此一恨,正可改偏闻之辙,而趣正修之路矣

1、也就是:必须是学生在学习当中感到了困惑,产生了求知欲,然后,进行启发,教学的效果才会显著。如果因缘不具足,强迫他来听。【今有此一恨,正可改偏闻之辙,】就是偏向多闻,“辙”就是车轮撵过的痕迹,以前留下来的痕迹意思就是:修行人一定要实修,不能只空谈理论,只有听经闻法,不肯吃苦【而趣正修之路矣。】【殷勤启请:诚恳请求也。

2、】【十方如来为极证人;所成菩提。梵语菩提,此云觉道,谓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所成三菩提之道:一、真性菩提,此以理为道;二、实智菩提,此以智慧为道;三、方便菩提,此以应机施教为道。】一个是以理;一个是以智慧;一个是以施教。【真性菩提者。

3、即真如自性,真如是理,此理、为自心本觉之佛性,又即一真平等之性,】所以,悟到本性的人,他就是平等心。【生佛不二,】“生”就是众生;“佛”就是诸佛。

4、【众生迷此,诸佛证此,证极此理】。【实智菩提者:真实之智,穷彻一心本源,称真如理,所证之根本智,】根本智就是悟到毕竟空,就像树的根。证到诸法皆空,就是得根本智,见到一切相,就知道它是因缘生,当体即空,无所得,证无所得,就是根本智。有什么好处。

5、【成自受用报身,】了解诸法皆空以后,就不会伤害自己的法身;就不会伤害自己的报身有了根本智,古来有个比喻,执着像一把利刃,执着愈深,所划过去伤害的心的痕迹愈痛。也就是说:当我们面对世间,处理任何事情,你愈执着,愈让自己的心伤害就愈大,因为执着像一把利刃,愈执着,这刀子就愈利,刀子愈利,划过我们的心灵,伤就会愈痛,就是心灵在滴血。一个人灵性受到重创的时候,就像心灵在滴血一样,这个也是因为执着的关系。所以,我们的执着性,如果稍微放下,了解诸法皆空的道理,我们这一把利刃就没有了,就会转向外面,这把刀就变成可以煮菜,煮种种的好的菜肴来请客。

分享到:

京ICP备2024096807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