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劫的善根才换来今生往生的资粮
唐代有一位怀玉禅师,劫的今生他就是善根念《阿弥陀经》念了30万遍,每天念佛号5万遍。才换他是往生夜不倒单念佛。你看古人这种修行哪,劫的今生那真是善根真修实干。这个怀玉禅师他就一生有一个愿:要上品上生,才换精进努力。往生 这样到临命终时还真的劫的今生是佛菩萨遍满,来了很多,善根有一个菩萨从他的才换窗户飞进来,手里拿着莲台。往生这个往生情境到了,劫的今生但是善根怀玉禅师坐在那念佛一看——因为他要睁开眼睛看你是什么莲台过来呀——一看是银莲台呀,不是才换金刚台。不是金刚台,他就没有达到他的愿望了,他就不想去:「我志在金刚台,怎么是银莲台来呢?」——不满意。 这一不满意当然他的神识也就不想离身了。当下这个银莲台就消失了,消失了这个境界就没有了:佛是恆顺众生了。怀玉禅师这时候心理状态他很正常,不会说:「哎呀,怎么又没有了?这班车搭不上,那我是不是去不了啊?」他没有这个担忧,他对往生信心很足,他感激,感恩:「佛知道我有志求金刚台的心。」 这个境界没有了,他就加紧功夫,一天念十万声佛号,念念念,念到了21天的时候,这个境界又现前,那这时候比前一次就更殊胜了。那佛菩萨遍满虚空,那真是七宝楼阁,这种异香、天乐也都比上次好。 这时候再一看菩萨拿来的是金刚台,这金刚台他很高兴了——含笑往生。含笑往生呢,当时他的这个当地有位太守——地方官员太守,听到这个事还做了一首诗来赞歎怀玉禅师,这首诗是这样写的:吾师一念登初地,佛国笙歌两度来;唯有庭前古槐树,枝低只为挂金台。 你看,这个地方官员还能做出这么一首诗出来,那不简单,说明他对净土很了解。所以古代做官的人都了不起,他对于禅宗、净土宗都很了解,素养非常高啊。 你看这位太守,「吾师」,他对于怀玉禅师都执弟子礼:我的老师啊,我的师父。「一念登初地」,就在临终这一念当中他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登地菩萨了。他是上品上生哪,一去西方极乐世界,花开见佛就悟证无生法忍了,这就是登地菩萨。 「佛国笙歌两度来」,你看西方极乐世界的这种接引的场面——天乐盈空,笙歌就是音乐,来两次——这是净土往生里面唯一的一个例子。这个我们只能学他的精神,可不能学这个做法,对于我们来说只要来了,赶紧上去,我们可能没有这个把握,哪怕是银莲台——什么莲台你都是上了再说,就好像我们挤最后一班车。 他那个寺院门口有棵很大的古槐树,那就讲「唯有庭前古槐树」。枝叶繁茂,那个枝都被叶子压得很低,压得很低是什么?这个树枝都要压低来迎接这个金刚台挂在上面——「枝低只为挂金台」。 这个怀玉禅师临终给他的弟子谈了一桩什么事呢?他的弟子也希望他留个偈颂,他的这个偈颂我一下子记不下来了,但意思我能记下来。 这个怀玉禅师说,他修行已经是10劫了——在这个娑婆世界修行10劫了,那么今生他用了50年精进努力的念佛的功夫修行,就超过了以前10劫的修行,他很欢喜。说明他原来10劫以来修行都是修通途自力法门,这一期才遇到净土的佛力加持的法门,这50年就当过他10劫——上品上生。 也就是由于他10劫的自力修行积累了甚深的福德智慧的资粮,他今生才能遇到净土法门,遇到净土法门他才能够结结实实地相信,有坚信才是认认真真地去念,这也不是一般的因缘了。 所以我们在这个五浊恶世能够闻到净土法门,能够相信,能够去念,能够求往生,这个善根确实是很深厚的。不是说我们没有善根今生就能够有很强的信心的,那是不可能的。 那真是:对净土法门的深信切愿这种善根产生,是在无量诸佛所种了善根才可能的。所以我们要尊重自己的善根,这一期一定要像怀玉禅师一样的去成就往生。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 有欲便有苦,无慾则无苦
- 共读楞严开示(贰佰零一)复次,阿难!若此圆影,离灯别有,则合傍观,屏、帐、几、筵有圆影出?离见别有,应非眼瞩,云何眚人,目见圆影
- 共读楞严开示(贰佰零一)复次,阿难!若此圆影,离灯别有,则合傍观,屏、帐、几、筵有圆影出?离见别有,应非眼瞩,云何眚人,目见圆影
- 共读楞严开示(二十九)世界相续
- 修行人应该怎么面对是非
- 共读楞严开示(十四)审除细惑,说二如来藏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二十七)缘句非缘句。因句非因句。烦恼句非烦恼句。爱句非爱句
- 共读楞严开示(四十八)比丘梵语,即五不翻中多含不翻,以名含三义故
- 长者不在于年迈耆老,而在于修行的成就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一十六)所问相云何?及所问非我,云何为胎藏,及种种异身?
- 随机阅读
-
- 发起菩提心的两个因缘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八十六)复次,阿难,云何六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一十七)云何断常见?云何心得定?言说及诸智?戒种性佛子?
- 共读楞严开示(六十)应身无量,度脱众生四句,正明上之三学,不唯自度,实欲普度众生
- 佛的不思议德相
- 共读楞严开示(五十)众乃四人以上之称,所以一比丘不名僧,二三比丘,亦不名僧,四比丘同住,方作一切如法僧事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二十九)【讲义】观相元妄,无可指陈。犹邀空华,结为空果,云何诘其相陵灭义?
- 共读楞伽开示1
- 志公禅师:十四科颂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零九)【讲义】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三十五)【讲义】非苦、非集,非灭、非道,非智、非得。
- 共读楞严开示(四十七)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 往生没捷径,只有靠熏习
- 共读楞伽开示1
- 共读楞严开示(四十五)佛有三身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一十七)云何断常见?云何心得定?言说及诸智?戒种性佛子?
- 天乘四空定之非想非非想处定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六十八)【义贯】阿难,譬如有人谈说酢梅,口中水出;思蹋悬崖,足心酸涩。想阴当知亦复如是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六十八)【义贯】阿难,譬如有人谈说酢梅,口中水出;思蹋悬崖,足心酸涩。想阴当知亦复如是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零六)【讲义】所之一字,上下连带二能;能之一字,上下连带二所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