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用果报的同时,也在创造新的业力
若从因缘观来观察,受用时也我们在个体生命的果报流转上,每一个剎那生命都要面临两种情况,创造一是业力受用果报,一是受用时也创造因地。一方面我们继承过去的果报业力,遇到很多人事的创造因缘,承受由前生的业力业力所创造的果报,可能是受用时也快乐的果报,或者是果报痛苦的果报;另一方面,自己以什么心态来面对果报,创造所採取的业力行动又创造了另一个业力。所以我们的受用时也生命体在每一个点上,在受用果报时,果报也在创造新的创造业力。 因此我们的生命有两种选择: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一)众生畏果: 颠倒的众生并不在乎造什么业,他是畏果,他重视的是果报,现前的生命不能有痛苦,只能有安乐。为了成就暂时的安乐,不惜造作罪业,即使罪业会召感来生痛苦的果报,他也不畏惧,所以说是颠倒。众生畏果,只重视眼前的果报,而忽略了因地的业力。 (二)菩萨畏因: 一个有智慧的菩萨畏因,他遇到不如意的果报是逆来顺受,因为这是过去的业力所创造,随缘消旧业,自己认命承受果报。他所在乎的是面对果报时,所採取的行动决不能造罪业,若造罪业,这罪业必定召感来生的痛苦,所以菩萨他很重视因地。 菩萨因修无常观,他会注意生命的因地。若不修无常观,以须臾之乐,招长劫之殃。只追求眼前的快乐,而不在乎这眼前之乐所造的恶业,就犹如刃蜜炬风,只见刀上的蜂蜜,而未见蜂蜜后面的一把刀。故一个有志于成就出世间功德者,对眼前的安乐所带动的罪业,应该感到恐惧而知反省。 无常观的涵义,简单的说,佛弟子对生命的观察,生命的重点不在结果而在过程,因为最后的结果,自己并不能控制,那是前生的因缘,不可能再回到前生去改变业力。现在的身相的外表,内心的善恶功能,及外在的人事因缘,这些是前生的业力所召感,我们只能随缘消旧业。 重点在于我们如何过这一生,以什么心态面对顺逆的境界,又造作累积了什么业力,这才是我们所在乎的,因为今生的业力又会召感来生的果报。自己会有这种觉悟,是因为修无常观,故能从眼前的境界中跳脱出来。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有位老和尚走几步路,就把《华严经》念完了
- 《楞严经》第十六套:?11>五十种阴魔
- 《楞严经》第七套: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4>
- 《大手印》浅析讲记(十三)色之于性不能分开,一切不二
- 有六种祸患会致钱财消散通往恶道
- 《楞严经》第三套:经前十门?2>
- 《楞严经》第五套:十番显见?42>
- 《楞严经》第五套:十番显见?36>
- 造同样的罪业,受的果报为何会有轻重差别
- 《楞严经》第十一套:说三摩中二十五圣圆通(前二十四圣)?13>
- 《楞严经》第十六套:?40>(五十种阴魔)慧律法师主讲
- 《大手印》浅析讲记(十三)色之于性不能分开,一切不二
- 仅贪求极乐世界的享受,是否会障碍往生
- 《楞严经》第十四套:?11>(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
- 《楞严经》大纲(目次解说)11
- 《楞严经》第十六套:?18>五十种阴魔
- 「善念」和「善根」的差别
- 《楞严经》大纲(目次解说)21
- 《楞严经》第十六套:?36>(五十种阴魔)慧律法師主讲
- 《楞严经》第十三套:?17>道场加行(四种清净明诲)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