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佛法智慧含融世间法
「佛法」是佛法法从觉性、实相的智慧立场,来观察宇宙、含融处理人生的世间一切,因此具有最圆满的佛法法价值。但现实世界里,智慧我们都是含融凡夫,没有办法具足所谓菩萨的世间智慧与福德,譬如:《金刚经》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佛法法我于尔时无我相、智慧无人相、含融无众生相、世间无寿者相。佛法法」这不是智慧一般生死凡夫所能做得到的。 而且因为各人不同层次的含融生命价值观,在待人处世上便有不同的价值标準。我曾经跟几位法师讨论,其中一位法师讲:「出家人只要做得像个‘人’的样子,就已经不错了。」太虚大师也曾说:「人成即佛成」。所谓「人」的样子,应该就是指「人」的价值,是五乘佛法里最根本的基础。道家、儒家的道德、伦理思想也是在人的立场之上交相重迭,探讨人的价值观。 儒家讲「仁义」,道家讲「道德」,世俗人讲「法律」,我们佛法则是讲「慈悲、智慧」。我们要从慈悲之立场出发,既不能伤害众生,也不能姑息众生,不违背法律的根本规范,所以在尺寸的拿捏上很难,必须有很大的智慧。 孔子说:「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所谓日久成习惯,习惯成自然。人若跟好人在一起久了,或久处祥和的环境,慢慢也就不会感受他好;如亲近善知识时间久了,你会觉得他很平常,也有很多缺点,不觉得有什么了不起,所以说:「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如果跟坏人在一起、居处恶的环境,刚开始会觉得厌恶,但时间一久,也就不觉得有没有不对。所以说:「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所以大家对于环境的好坏一定要有抉择,待人处世也要有适当的拿捏尺寸。 面对世俗事务,想要避免是不可能的,除了稟承孔子、老子的伦理道德,更要有佛法的智慧去超越世间法:在世间法律和佛法戒律尺寸规范内,以世俗「仁义道德」与人相处,提升至佛法的慈悲,这才是智慧的抉择。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