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楞严王三昧对治的重点
《楞严经》前面的首楞三卷经文,佛陀等于是严王讲到了大乘佛法胜义中的真胜义性。也就是昧对在整个大乘的教法当中,对生命的治的重点解释是最圆满的了。这当中有两个重点: 第一个就是首楞「相妄性真」。这个相状就是严王我们整个五阴的身心,这个身心世界是昧对生灭变化的。比方说,治的重点我们前生可能是首楞一个天人,今生却变成一个人的严王相貌。这样的昧对相状是变化的,不管是治的重点色身,不管是首楞内心的感受、想法,严王都是昧对不断地在变化。所以一般来说,我们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种种的相状都是一种虚妄相,因为它是动态的,是变化的。 第二个部分就是我们的现前一念心性,它是真实不变的。我们讲说是「在凡不减,在圣不增」。你前生做一只蚂蚁的时候,你的心性是这样子;你变成了一个人,你变成了一个菩萨,乃至于成佛,你那一念心性永远都没有改变,都是如此的清净本然、周遍法界,所以这个心性是真实的。佛陀刚开始是把相状跟心性作一个很明确的说明,所谓的「相妄性真」。 到第二大段的时候,讲到「性相不二」。也就是说,真实的心性跟虚妄的相状是不能分开的,相状当中有心性,心性当中也有很多的相状。这两个是不可分的,永远分不开的。 讲了这些道理以后,其实阿难尊者已经是大开圆解了,发了菩提心了,但是富楼那尊者跟二乘的无学,这个时候对「性相不二」的道理产生了质疑。 其中第一个问题是说:「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说我们这一念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的心性,怎么就产生了虚妄相呢?为什么产生这些山河大地出来呢? 佛陀的回答很简单,主要的重点只有四个字:迷真起妄。我们这一念心性本来没有生死。这个观念很重要——本来是没有生死的。那么没有生死,怎么就有生死了呢?一念的迷情,一念的妄动,就在清净本然的心中产生很多很多的虚妄相出来。你看,蚂蚁的相状产生了,人道的相状产生了,天人的相状产生了,阿修罗的相状产生了……这个就是一念的迷情妄动而有。 所以,我们在观察人生的时候要知道,「真本无妄,因迷故有。」心性本来是没有虚妄相,后来怎么有呢?只就是一念的迷情而有。 从这个地方我们可以看得出来,整个首楞严王三昧对治的重点不在相状,重点在心中那一念的迷情,那一念的无明的妄动,那一念的向外攀缘的心识。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佛的不思议德相
- 佛家经典《华严经》70句精华,体悟大智慧、大慈悲(一)
- 修行人的最佳睡眠时间表
- 修身箴言百则
- 我们什么时候因为别人而改变过
- 佛源老和尚:有恩于我不可忘,施恩于人不可求
- 修道人,无论对人或是对物,生出爱欲之心,都会障碍修道的发展
- 佛源老和尚:戒持得好,没有杀生心,自然能降龙伏虎
- 随喜是增长自己功德最便宜的事
- 佛源老和尚:没有戒想要入定是不可能的
- 你眼中的别人才是你
- 你有多自律就有多美好
- 一门深入专修,不要夹杂
- 佛,是什么?
- 修行的目的,就是要扫除心灵的尘垢。
- 修道修来修去,也不证果,也不见道,为什么呢?
- 真能这样做,决定可生西方极乐
- 六祖和慧律法师开示《金刚经》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
- 佛源老和尚:好好用功,日月如梭,一天从早上起来到晚上,很快就一天了
- 佛心就是开悟心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