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四种层次的「信」
信,佛法有四种层次:一、种层初信;二、佛法正信、种层三、佛法深信;四、种层证信。佛法 一、种层初信 一般人由于生活上有很多不如意的佛法事情,或者是种层身体不健康、家庭不和谐,佛法或者是种层情感、事业上的佛法问题……东求西拜,逢庙烧香、种层见像磕头,佛法求恩主公、土地公、妈祖保佑,能够满自己的愿望,将来还愿,或是修寺庙、或是给神明塑个金身……这是一种初期的信仰,称为「初信」。 假使没有进一步学习,始终停留在初信,一听到人家质疑自己的信仰,马上就会退失信心。由于不知其所以然,人云亦云,所以信心没有生根。乃至于为了祭拜神明,杀猪、杀鸡,这种信就是邪信。杀生是一种罪过,寺庙成了屠宰场,你出钱出力,也成了帮兇,不但没有功德,而且还遭罪过。 甚至于有的走错了路,认为拜神明、求菩萨,可以得神通、得明牌……这样的信仰不但求不到福德、智慧,还会劳民伤财,始终都在烦恼当中,颠颠倒倒、恍恍惚惚。所以,我们要有明辨正邪的能力,要有正知正见、要有智慧。 二、正信 修行学佛,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才能从初信进一步达到正信。 「正信」,就是要有正知正见。有些人拜恩主公,知道恩主公忠义双全、智勇双全,要学习他忠义的精神,这就是正信。假使只知道事,而不知道理,认为关公「过五关、斩六将」,神通广大、英勇无比,一定能保护我们,这就是只在事上信。 信仰观世音菩萨,要了解观音菩萨大慈大悲,只要学习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心,人人都能成菩萨。以这样的观念、知见来礼拜佛菩萨,就能增长我们的福德、智慧,就能消除妄想、业障,这就是正信。 明白这些道理以后,同样是在拜佛,由于思想、观念不一样,所产生的结果也不一样。信心与智慧兼备,就是正信,如同鸟有了翅膀,可以从生死的此岸到涅槃、菩提彼岸,从黑暗飞到光明。 三、深信 因此,从初信开始,慢慢建立正确的知见,即是正信。有了正信,透过实践,便能达到深信。什么是「深信」? 例如,听到别人怀疑佛法,自己的心当中没有丝毫的动摇,肯定人人皆有佛性,这念心觉悟了就是菩萨,继续不断地努力,圆满福慧就能成佛。明白这些道理,心当中了了分明,绝对不会受外面的影响,这就是达到「深信」了。 四、证信 深信之后,还要继续努力。要想成菩萨,就要修六个法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就像在学校修学分一样,所以佛法是非常实际、非常科学的。所谓「烦恼分分断,真如分分现」,依照断烦恼的程度,又分为罗汉四果──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还有菩萨十地、等觉,这些都是分证的果位。 修证,可以从两个方向来努力,一是有为法,一是无为法。有为法,是日常生活上种种事相的作为,包括一切功德、善法、福报。无为法,就是这念心,时时刻刻清楚明白、如如不动,不想过去、现在、未来,站得住、站得长,这就是我们安身立命的地方,这就是自己的真生命。 最后修习圆满了,就是佛。佛就是智慧圆满、福德圆满、慈悲圆满、禅定圆满,一切功德统统圆满、所有烦恼统统漏尽,这念心就像一潭止水、一面镜子一样,这就是佛,每个人都能做到。所谓「万里途程,不离初步」,成佛了,还是离不开刚刚开始起步的这念心,所以,「信」是非常重要的。 明白了佛法的道理,就找到一条光明大道。所以,由初信到正信,由正信到深信,最后成道证果,即是「证信」。如果能够依照这四个层次来修行,绝对不会虚度一生,人生就很有意义,生命更是无穷无尽!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念佛时常见佛像放光,这个该怎么处理
- 《楞严经》第十五套:?21>十习因、六交报、七趣轮回
- 《楞严经》第十三套:?16>道场加行(四种清净明诲)
- 《楞严经》第十五套:?23>十习因、六交报、七趣轮回
- 调伏我们的心,就像驯服一头牛
- 《楞严经》第八套:七大即如来藏性周遍法界?10>
- 《楞严经》第十五套:?17>十习因、六交报、七趣轮回
- 《楞严经》第十三套:?21>道场加行(四种清净明诲)
- 审察自心的真与伪
- 《楞严经》第十六套:?3>五十种阴魔
- 《楞严经》第十六套:?33>五十种阴魔
- 《楞严经》第十三套:?6>道场加行(四种清净明诲)
- 十地为何称为「法云地」
- 《楞严经》第十五套:?9>十习因、六交报、七趣轮回
- 《楞严经》第十六套:?1>五十种阴魔
- 《楞严经》第十五套:?13>十习因、六交报、七趣轮回
- 面对很多的众生,你用什么心态来面对
- 《楞严经》第十四套:?1>(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
- 《楞严经》第十二套:?2>说三摩中 二十五圣圆通 《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
- 《楞严经》第十三套:?9>道场加行(四种清净明诲)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