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佛学基础

莲池大师自行化他之妙德

明蕅益大师亦曾偈赞莲祖:「世竞贵奇特,莲池师专守平常。大师人尽尚高峻,自行师独存谦光。妙德旋万法而指归净土,莲池悯五浊而广作津梁。大师闻慈风兮宽鄙敦薄,自行积善化兮源远流长。妙德仰遗规以私淑,莲池愧嗣德之未遑。大师」(《灵峰宗论》)

莲池大师自行化他之妙德

蕅益大师于此莲祖像赞偈中,自行拈出莲祖自行化他三大特质,妙德一者守平常,莲池二者存谦光,大师三者专修净业。自行兹分述如下。

一者,守平常。莲祖深解「平常心是道」的义蕴,行为处事,一味庸常,平生远离奇特显异之事。莲祖于《警众》中自述出家行脚,与同参道友,至京师参访遍融善知识,膝行再请,师曰:「你可守本分,不要去贪名逐利,不要去攀缘,只要因果分明,一心念佛。」

莲祖受教恭退。同行者大笑,以为这几句话哪个说不出,千里远来,只道有甚高妙处,原来不值半文。莲祖却正色曰:「这个正见他好处。我们渴仰企慕远来到此,他却不说玄说妙凌驾我们,只老老实实把自家体认过切近精实的工夫,叮咛开示,故此是他好处。」莲祖一生认真恪守遍融禅师的教诲,深得受用。(《莲池大师全集》)

莲祖临终前所立《嘱语》云:「吾平素守愚抱拙,未曾有大彻大悟,未曾作大缘大福,未曾具三明六通。但老实念佛,求生净土。众等不得装虚捏怪,设为神奇,以诳一时,欺后世,重吾不德。」

又特别交代后事处理:「扶龛入塔,塔高五尺,不得过量,违背佛制。」「不得张罗孝堂,不得广陈供养,不得披麻带白,不得四出报讣,不得纠合施主眷属多作俗格道场。」(《莲池大师全集》)

临终时,预于半月前入城别诸弟子,但曰:「吾将他往矣。」人皆莫测。半月后,示微疾,瞑目无语,众弟子方省觉莲祖「吾将他往」的话义。通报城中诸弟子至,围绕。莲祖复开目云:「大众,老实念佛,毋捏怪,毋坏我规矩。」(《古杭云栖莲池大师塔铭》)

言讫,面西念佛,端然而逝。莲祖素诫弟子贵真修,勿显异。亦是自己一生躬行之写照。

二者,存谦光。莲祖一生卑以自牧,不居师位,不升方丈,虽沙弥来顶礼,亦回拜。年老时,有沙弥投五,犹合十而加颡于席,曰,弗有宁也(意为不能回拜,心不安宁,深表歉意)。对沙弥尚且如是礼敬,何况诸方大德尊宿乎。

莲祖平实家风,体现在严持戒律上。兹因海内衲子归心,云栖寺遂成十方丛林。莲祖悲末法教网灭裂,禅道不明,众生业深垢重,佛设戒定慧三无漏学以化群生,戒为基本。思忖欲住持正法,利导大众,必先固本根,践行佛戒律制,因令众僧半月半月诵梵网戒经,及比丘诸戒品,以精严律制为第一行。着述《沙弥要略》《具戒便蒙》《梵网经疏发隐》,以发明依戒基生定慧之法义,以及以持戒护国牖民之价值。

诸如,每日要诵念「上报四重恩」。但如何报国家恩呢?莲祖曾论及此题云:「故知国家本有大恩,僧徒自宜报德。而或故违圣训,肆作非仪,秽德彰闻,善事沮革。一恶而污连同类,积愆而祸及法门,是乃国不负僧,僧自负国,可悲也夫。」(《梵网经心地品菩萨戒义疏发隐》)

意谓,国家护持佛教,开万善戒坛,使四众弟子咸得受戒,故知国家本有大恩,僧徒自宜报答国家恩德。如何报恩呢?僧徒严持戒律,即是报答国家恩德。而或有僧徒故意违背佛陀明训,肆无忌惮地广作破佛戒律的行为,秽德彰闻于社会各阶层,损害佛教形象,令正法传播受阻。一个比丘破戒而污连僧团其他比丘,此类少量比丘的邪恶行径,祸及佛法僧三宝在世间的存在与发展,从而波及社会的稳定与人心的净化。

出现如此结局,国家并未辜负僧徒,乃僧徒有负于国家恩德,可悲也夫。莲祖这段论述,对现代僧徒如何爱国爱教,亦有着重大的指导价值。吾辈净业行人宜步武莲祖芳躅,存谦光,持戒律,弘范三界,光扬正教。

三者,专修净业。莲祖善根深厚,自青少年始,志在出世,每书「生死事大」四字于案头。兹因邻家有一老妪,日日念佛名,莲祖问为何天天念佛,老妪回答,先夫持佛名,临终无病自在往生,故知念佛功德不可思议。莲祖闻语,顿萌信种,矢志净土。

莲祖二十七岁父丧,三十一岁母亦丧,因涕泣曰:「亲恩罔极,正吾报答时也。」于是离俗出家修道之志决定,作《一笔勾》七首,兹录三首:「恩重山丘,五鼎三牲未足酬,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嗏!出世大因由,凡情怎剖。孝子贤孙,好向真空究。因此把五色封章一笔勾。」

又曰:「凤侣鸾俦,恩爱牵缠何日休。活鬼乔相守,缘尽还分首。嗏!为你两绸缪,披枷带杻。觑破冤家,各自寻门走。因此把鱼水夫妻一笔勾。」

又曰:「独佔鳌头,谩说男儿得意秋。金印悬如斗,声势非常久。嗏!多少枉驰求,童颜皓首。梦觉黄粱,一笑无何有。因此把富贵功名一笔勾。」(《莲修必读》)

莲祖此《一笔勾》七首,乃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之真实写照,为日后厌离娑婆,欣慕极乐,专修念佛法门,打下了坚固的基础。

莲祖出家后,虽参学各宗善知识,亦曾于宗门参究,侨寓东昌,闻钟声有悟,乃有颂云:「二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何奇。焚香掷戟浑如梦,魔佛空争是与非。」(《古杭云栖莲池大师塔铭》)憨山大师推允此为莲师开悟偈。

莲祖不唯于宗门悟明心地,于教下之贤首、天台、法相亦无不通达,然亦不以大通家自居,自述「平生所务,惟是南无阿弥陀佛」。莲祖深感念佛求生净土一法,至简至易,又至圆至顿,普摄群机,仰赖佛力,圆证无上菩提。故慇勤以此无上妙法,普劝各色人等精修净业。

莲祖婆心大切,慇勤化导云:「若人看经,经是佛说,正好念佛。若人参禅,禅是佛心,正好念佛。若人悟道,悟须佛证,正好念佛。普劝诸人,火急念佛。九品往生,华开见佛。见佛闻法,究竟成佛。始知自心,本来是佛。」(《莲池大师全集》)

恆常教诫门人学子云:「盖净土一门,乃十方如来之所共赞。而天台(智者大师—注)永明(延寿大师—注)诸大宗匠咸愿往生。有不信者,非吾徒也。」(出处同上)

又《竹窗二笔》记「后身」三则,云:「赞西方者,记戒禅师(五祖师戒禅师—注)后身为苏子瞻(苏东坡—注),青草堂后身为曾鲁公,逊长老后身为李侍郎,南庵主后身为陈忠肃,知藏某后身为张文定,严首座后身为王龟龄……为常人,为女人,为恶人,则展转下劣矣。即为诸名臣,亦非计之得也。甚哉,西方之不可不生也。」

又《竹窗随笔》云:「今生持戒修福之僧,若心地未明,愿力轻微,又不求净土。是人来生多感富贵之报,亦多为富贵所迷,或至造业堕落者。」有鑒于此,莲祖平生专以念佛一法,自行化他,道盛德隆,遂尔成为莲宗第八代祖师。

莲祖之平生德业,赞莫能尽。兹援引憨山大师一首偈赞,聊申高山仰止之情。偈赞曰:「乘愿力来,居堪忍界。开净土门,了慈悲债。建光明幢,秉金刚戒。八十余年半利生,临行落得空无碍。若识吾师住世心,是则名为观自在。」(《云栖大师像赞》)吾人吟咏思惟此偈赞,于莲祖自行化他之妙德,思过半矣。

分享到:

京ICP备2024096807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