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关斋戒的含义是什么
初名云戒、关斋云斋、含义云关者,关斋众名乃异,含义莫不摄净归心也。关斋言八戒者,含义八即所防之境,关斋戒则能治之业。含义言八斋者,关斋斋谓齐也,含义齐一其心。关斋或言清也,含义静摄其虑,关斋如世閑室,含义亦号斋也。关斋言关斋者,即禁闭非逸,静定身心也。 有人言:寻名定义,容有别也。斋者,过中不食为体;戒者,防非止恶为义。此得其语,未详其趣。过中不食,乃就缘防,何关斋体?据从《多论》,前八为戒,第九是斋,即离非时以为斋体者,约义用故,便得名也。故《论》说言:劫初之时,此之六日,诸恶鬼神大有势力,吸人精气。故有智人教令不食,因静节故,精气得全。至佛出世,犹行此法,故于不食,重加八戒。 《多》云:经说作阎浮王,于人中宝一切自在,不如八戒十六分一。《善生》云:除五逆罪,余罪皆灭。《智论》云:譬如软将将兵,终竟无勋;健将破敌,一日之中,功盖天下。五戒、八戒,其相同此。良由五但离邪,未能清绝。八行全净,相同无漏,约期乃少,取行则多,故功益彼。《成实》云:天王福报,亦所不及。帝释说偈,佛止之曰:若漏尽人,应说此偈,六斋神之日,奉持于八戒,此人获福德,则为与我等。 〖大意〗 「八关斋戒」的名称是何意?八:指需要去警惕、防护,不得违犯的八种情境;戒:指心去作意,要离开种种过患,使身心变得清净,有防非止恶的功能;斋:指齐心,专注,清净的意思,如同世间把一个安静,没有喧杂的处所称作「斋」;关:指关口,如世间的人去守护关口一样,不让敌人攻入,比喻堵住八种非法的情形侵入,让我们的身心保持清净。 这三个名或单称(「八戒」「八斋」「八关」)、或连称(「八斋戒」「八戒斋」「八关斋」「八关斋戒」),在不同的经律中有不一样的称谓,但讲的意思都是相同的,无非是息缘离过,防护这八种非法的情况不要发生,使内心增长清净的善法功德,所以叫「摄净皈心」。有人在解释八关斋戒的名称时,讲「斋」和「戒」的意思不一样。 说「斋」是八关斋戒的体,就是指非时食那条戒,即过午不食;「戒」指的前面八条,是防非止恶的意思。祖师给予了指正:虽然经论中确实有这样的表述,但是并没有真正理解其中的义趣,因有所执取而出现了偏差,其过失有两点: 1.不了解「斋」和「戒」的名称是相通的,两者都有清净的意思。前面已讲了「斋」有清净的意思,「戒」因为有防非止恶的功能,故能令身心清净。 2.过中不食仅仅是「缘防」,与八关斋体并没有关系。在《大智度论》中,讲到「非时食戒」的缘起。在劫初,当时佛还没出世,每月有六天,凶神恶鬼便会出来吸人精气。有智慧的人教大家在六天里完全不吃东西,故大家能安定于这个时节,因而精气得以保全,所以叫「缘防」。佛出世后,仍旧实施此法(但佛制定只有过午才不吃东西),另外又增加了八条,便是现在的「八关斋戒」。 假若顺着「有人言」这个解释,「非时食」是八戒的「体」,那么其余八条必然是八戒的「用」,事实上每条戒的当下,各自都具足体和用,「非时食」不过是其中的一条,「非时食」戒的体为遮戒。由于六天不吃东西是为了节食清身,恶缘才可以远离,因此属「缘防」,多论只是从义用的角度来讲,怎么能够妄判为八关斋戒的体呢?另外受八关斋戒的功德利益诸经都有赞歎。 《多论》云:经中说到转轮圣王,国中所有的人民和宝物都属于他,可以随便受用,既是这样也不如受八戒的十六分之一。转轮圣王虽然富足自在,毕竟没有脱离生死轮迴,而受了八戒能够清净身心,增上善法,能趣向解脱。 《善生》云:受了八关斋戒,除了五逆罪,其余罪业全部能灭除;五逆罪是定业,灭不了,所以肯定会感果;余罪皆灭是因为受八戒所引发的那一念清净之心(即最初求戒的那颗心和佛是齐等的)。 《智论》云:软弱的将领带兵打仗是打不赢的,也不能获得功勋;勇猛有智慧的健将去破敌,一日就能够功盖天下。那么五戒跟八戒就比喻成软将和健将,由于五戒只是离了邪淫,故称软将,未能清绝;八戒是完全断淫,比喻健将,相同无漏。八戒受的时间短是一日一夜,从行持来讲,比五戒还多了三条,所以功德超过五戒。《成实》云:佛在说法时,帝释天先说了一偈:六斋神之日,奉持于八戒,此人获福德,则为与我等。说完后,佛就制止他,你还没解脱生死,不该说此偈,此偈应该是漏尽人才可以说的,受八戒的功德与你不相等,已经超过了你。 〖注〗 《多论》:「 问曰:「夫以斋法过中不食,乃有九法,何故八事得名?」答曰:「斋法以过中不食为体,以八事助成斋体共相支持,名八支斋法。是故言八斋,不云九也。」引自《萨婆多毗尼毗婆沙》。 《论》说:「 《四天王经》中佛说:月六斋日,使者太子及四天王,自下观察众生,布施、持戒、孝顺父母少者,便上忉利,以启帝释;帝释、诸天心皆不悦,言:「阿修罗种多,诸天种少。」若布施、持戒、孝顺父母多者,诸天、帝释心皆欢喜,说言:「增益天众,减损阿修罗。」」引自《大智度论》。 《多》云:「有经说:若作阎浮提王,于阎浮提中一切人民、金银财宝于中自在。虽有如是功德,以八斋功德分作十六分,阎浮提王功德于十六分中不及一分,所谓最后清净八斋也。」引自《萨婆多毗尼毗婆沙》。 《善生》云:「善男子!若能如是清净归依受八戒者,除五逆罪,余一切罪悉皆消灭。」引自《优婆塞戒经》。 《智论》云:「如有大心人一日持戒也。譬如软夫为将,虽复将兵终身,智勇不足,卒无功名;若如英雄奋发,祸乱立定,一日之勋,功盖天下。」引自《大智度论》。 《成实》云:「宝藏不及其一分,天王福亦所不及,帝释说偈。佛诃之。若漏尽人应说此偈。偈言。六斋神足月,奉行于八戒,此人获福德,则为与我等。受此斋法应泥洹果。故漏尽人应说此偈……」引自《成实论》。 南山嘉言录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佛经与道教的经典可以同时诵吗
- 梦参老和尚:这是最高的密法,你随时这样体会,学什么都能入
- 梦参老和尚:观音即是地藏,地藏即是观音,大悲咒这句就是观音化现地藏相
- 梦参老和尚:别人念一万声地藏菩萨圣号,你如果感觉业障重,念两万声
- 佛法四种层次的「信」
- 正月初五迎财神丨佛教里的这些财神你认识吗?
- 梦参老和尚:七月十五这天你供养众僧,七世父母都能脱三途之苦
-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尊佛
- 四空定的过失
- 杨绛说∶终其一生,我们都要不断地修炼灵魂,完善自我。
- 梦参老和尚:读经不太专注,有功德吗?
- 梦参老和尚:一次也没梦到地藏菩萨,也不是坏事
- 透过无分别智远离五种过失
- 梦参老和尚:在家拜忏或者念佛,很多灾难消于无形无相
- 梦参老和尚:这个障碍一定要认得,这不是你!是你的业、是魔止你念,不让你念!
- 梦参老和尚:你最心爱的物品,先在地藏菩萨像前供一下,有什么好处
- 蕅祖大师开悟时的情景
- 死,并不是怕不怕的问题,而是好死和恶死的问题
- 杨绛说∶终其一生,我们都要不断地修炼灵魂,完善自我。
- 梦参老和尚:读这部经,你的财产能受到保护,不损失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