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从缘起,果从因生
学习佛法要懂得佛法有两条根本规律:一条叫法从缘起,果从因生一条叫果从因生。法从缘起这两条规律是法从缘起千经万论共同阐明的根本大法,是果从因生佛教的根本特色、根本精神。法从缘起明白了这两条规律,法从缘起就知道佛教讲什么。果从因生 佛教不是法从缘起宿命论,佛教不是法从缘起说一切只能听从命运,佛教告诉我们命由己立,果从因生一切操之在我。法从缘起因果规律是法从缘起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宇宙人生一切都有因有果,果从因生宇宙人生万象都受到因果规律的法从缘起制约。 法从缘起 法从缘起的法从缘起规律,讲世间一切法都不是孤立的,每一法的生起都与整个宇宙、整个法界的事事物物相联繫。没有宇宙间的万法,没有法界中的一切法,不可能新生任何一法。佛教经论中反覆强调:世间不会减少一法,也不会增加一法;不会新生起一法,也不会灭掉一法。 所谓「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一切法只有转变,不会增多,不会减少。如果说世间上有一事物突然没有了,到哪里去了?总要有个归宿吧?找不到它的归宿。所以一切事物没有消失,只有转变。这一件事物消失了,它又成就了另一事物的生起。 这个道理听起来好像很奥妙,实际上这是一个很普通的道理。现在的哲学讲物质不灭的定律,实际上不但物质是不灭的,精神也是不灭的。只看到物质的不灭,看不到精神的不灭,那仍然不全面。物质与精神最终统一到能量上。没有纯粹的物质,也没有纯粹的精神,心与物不二,精神与物质不二。 果从因生 因果的定律,任何人都逃避不了。我们无始以来,既种了许多善因,也结了许多善缘,所以能够感得一个暇满人生。什么叫做暇满人生呢?暇者,有閑暇的时间修习佛法,丰富精神生活;满者,六根具足,依报、正报都有利于精神生活的追求与满足。所以叫做暇满人生。 暇满人生是由过去生中所修善根和所结善缘而感得的善报。暇满人生就是我们的正报。我们有一个文明古国作为正报的依托,有风景秀丽的山河大地作为我们的生活环境,有丰富的物产使得衣食住行都不匮乏,这就是依报。依报与正报都有利于暇满人生修行办道。 我们也种了许多恶因,结了许多恶缘,所以任何人都不能说自己这一辈子就是万事大吉,不可能。每一个人在这一生中都有许多逆缘,都有许多缺陷,都有许多不顺利的事情。那就是我们在过去生中所种恶因、所结恶缘的结果。 凡夫如此,圣者也是如此,因为因果的规律具有普遍性。欠钱还债,杀人偿命,这就是因果定律。《道德经》说「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就是讲的因果定律。 我佛如来成等正觉,三觉圆满,十号具足,十力四无所畏,诸恶断尽,众善圆满,所谓位至极果,所谓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但是释迦牟尼佛他八十年的人间生活,也有十大定业不能改变。有一本经翻译得很早,叫做《兴起行经》,专门讲释迦牟尼佛一生所面对的十大定业。 这十大定业,有的是属于人际关系方面的,有的是属于生理不调适方面的。比如说提婆达多一辈子与佛作对;比如说一位婆罗门妇女故意装作怀了孕,走到佛陀的法会当中譭谤佛陀把她的肚子搞大了。 像这样尴尬的事情,佛陀当时也得面对。不过佛陀有神通,当这位妇女说完以后,她就原形毕露,用来装作大肚子的畚箕从衣服里掉了出来,当场就揭露了她是在诬衊譭谤。 又比如说,有一年佛陀和他的僧团受到一位国王的邀请,到那个国家结夏安居,正好遇到灾荒的年景,没有粮食可吃,就只能吃餵马的饲料。所以佛陀与他的弟子在这三个月中就只能吃马麦。又比如说,佛陀有头疼的疾病,有背疼的疾病,有关节疼的疾病,这都是属于十大定业不可改变的逆缘。 佛陀说:我众恶断尽,众善具足,但是无量劫以来所做的种种恶行还有残缘未了,还要在此生偿还宿债。我等诸人,何许人也?所以一定要牢记因果定律,不可做错一件事。一切言行都有因果,都要受因果规律的制约,都要受因果规律的制裁。 因果规律不仅仅通于生命界,也通于生物界,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有因有果的,整个因果规律的作用,只有我们生命界感受得最真实。植物、矿物虽然也受因果规律的作用而有成住坏空,但是真正能够感受到因果规律作用的,只有我们十法界的一切生命。 因果规律是十法界生命的共同準则,十法界的四圣、六凡,都受到因果规律的制约,都要在因果规律的支配下各尽本分、各尽职责、各行其道。 严守本分 我们究竟应该怎样来适应因果的法则呢?怎么样做才不会错因果呢?一切严守本分,既要把本分事做到位,又不可超越本分。做到位了,就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超越了本分,不管是恶意的还是善意的,都会有消极的影响。 比如说,作为团体里的一名普通职员,一名清洁工,就应该把清洁工应该做的事情做好。即使清洁工还有其他技能,也可以当经理,也可以当董事长,也可以当办公室主任,有那个能力,他是不是就可以把清洁工的事情放在一边不做,自己跑到办公室中坐下来指手画脚呢?绝对不行。 这样做固然可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自己的能力,但这不是你的本分事,大家没有认可你,上面没有委任你,你过早地去做这一件事,只会把好事办成坏事。 把好事办成坏事的事情,在我们生活中并不是没有,有的是。这样做不但弄得大家不开心不愉快,自己也感觉到受委屈:本来我是好心好意帮忙出出主意、想想办法、做做好事,结果还不得好。这就是不守范围,不听招呼。 我们生活在这世间,世间是什么呢?世间就是一个关系网,每个人都必须在这个关系网当中定好位。如果位置定不好,随便乱蹦乱跳的,这个关系网就会被你弄破了。弄破了这个关系网,那就不顺利了,那就逆缘横生。 遵守因果规律,就是要做自己该做的事,该做的事可以多做。比如说派我管这个殿堂,我就勤勤恳恳地把殿堂打扫得乾乾净净、一尘不染,人人见到都生欢喜心,都赞歎某某人殿堂管理得好,职责尽到了。那就是守了范围,那就是尽到了责任。 作为一名家庭成员同样如此,做妻子的尽到做妻子的本分,做丈夫的尽到做丈夫的本分,做子女的尽到做子女的本分,做父母的尽到做父母的本分。每一个人都尽职尽责地尽到本分,就能家庭和睦、上下和谐,一切事情都欢欢喜喜、顺顺利利。 家庭的诸多矛盾是怎么样引起的呢?做妻子的不想做妻子,做丈夫的不想做丈夫,做父母的不想做父母,都爱错位。一错位了,就把这个关系网破坏掉了,就违背了因果规律。不遵守因果规律,违背了因果规律,所以叫做错因果。 不错因果从在家学佛来说,最根本的就是要守持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五条戒都是叫我们遵守因果规律,不去做违背因果的事情。 尊重生命,就不杀生;尊重他人的财产,就不偷盗;尊重他人的人格、名誉和家庭关系,就不邪淫;说诚实的语言,说诚信的语言,说慈爱的语言,说庄重的语言,就不妄语;保持头脑的清醒,保持思想的敏捷,保持身体的健康,就不饮酒、不抽烟、不吸食一切带有麻醉性质的物品。 这五条戒非常非常地好,守了这五条戒,那就是在因果规律中生活。守戒是为了有自由,是为了永远有自由。不守戒,看起来好像是有自由,实际上是破坏了自由,而且为尽未来际的自由设置了障碍。能够不杀生,每个人做到爱惜生命,不伤害他人,甚至连微小的动物都不伤害,都充满爱心,我们该有多自由啊! 如果对别人不尊重,开口就骂人,动手就打人,你觉得很自由,法律不答应你,法律觉得你侵犯了人权。你对其他生命造成了威胁,法律要管你。 现实受到法律的制裁,身后受到因果规律的制裁,何苦呢?我们遵纪守法,重视因果的规律,该有多自由啊。所以学佛的人一定要懂得因果规律,一定要把因果的道理落实在做人做事的一切具体言行当中。 我在讲正信的时候有四句话。正信什么呢?正信四件事:正信三宝,正信因果,正信般若,正信解脱。以三宝为正信的核心,以因果为正信的準绳,以般若为正信的眼目,以解脱为正信的归宿。信三宝要具体落实在信因果、信般若、信解脱上面。 要想解脱,就要具有般若见,就要讲因果,就要恭敬三宝。我曾讲过做人做事的「二八方针」,做人的八字方针是「信仰、因果、良心、道德」,做事的八字方针是「感恩、包容、分享、结缘」。「二八方针」以因果为基础,以信仰为保证。怎么样落实因果呢?要正信三宝,要以信仰为保证,因果的观念才能够落实。否则的话,只是口头禅而已。 我们学佛修行,既要踏踏实实地修一个法门,又要清楚明白地懂得为什么要修,修什么?就修因果,就修种善因、结善缘。一切的一切,都围绕着种善因、结善缘而展开。佛法的道理很多、很丰富、很广泛,归结到最根本的地方,虚云老和尚告诉我们,就只「因果」二字。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 慈心济虱微命的沙门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三十五)【义贯】阿难,又汝所明,舌味为缘,生于舌识。此识为复因舌所生,以舌为界
- 共读楞严开示(八十一)经云:“淫怒痴性,即戒定慧性,”以登伽之事证之,即可断疑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九十五)【讲义】见爱烦恼、见道
- 天乘四空定之非想非非想处定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四十)【讲义】如是乃至: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三十五)【义贯】阿难,又汝所明,舌味为缘,生于舌识。此识为复因舌所生,以舌为界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一十八)阿难!吾今复以前尘问汝:汝今犹以一切世间,妄想和合,诸因缘性而自疑惑,证菩提心和合起者
- 彻底斩断娑婆想和发愿来生矛盾吗
- 共读楞严开示(八十二)阿难见佛,顶礼悲泣,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
- 随机阅读
-
- 上则尽形寿念佛,下则临终十念,都能往生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九十)【讲义】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四十四)【讲义】寅二别明即妄即真(分四)卯初会五阴即藏性 二会六入即藏性 三会十二处即藏性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八十八)【义贯】阿难,譬如有人急畜其鼻,畜久成劳,则于鼻中闻有冷触;因触分别通、塞、虚、实
- 禅并不一定要静坐,但是要有静坐的基础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八十五)【讲义】身心荡然,得无挂碍,是诸大众,各各自知,心遍十方,见十方空,如观手中,所持叶物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零九)见与见缘,似现前境,元我觉明,见所缘眚,觉见即眚。本觉明心,觉缘非眚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六十一)【义贯】阿难,汝犹未明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
- 心可以转业
- 共读楞严开示(八十九)本经三定别名,仍存梵语者,即尊重不翻之例。此三名最重要,又最难解
- 共读楞严开示(八十二)阿难见佛,顶礼悲泣,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八十四)如是,阿难!当知如是,觉知之根,非寤寐来;非生灭有;不于根出;亦非空生
- 迴向给众生,众生是不是能得到利益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一十八)【讲义】惟杀、盗、淫,、三为根本,以是因缘,业果相续。
- 共读楞严开示(二十一)夫群生莫不有心,而真心难悟 修行莫不有定,而性定难明
- 共读楞严开示(九十)初悔闻请定竟 戊二 会众愿闻
- 《观无量寿佛经》图文解说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四十九)【讲义】是故当知:色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是华相非从空来,非从目出之故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七十二)【讲义】辰二别释(分六) 巳初眼入乃至六意入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六十七)阿难,是诸近远诸有物性,虽复差殊,同汝见精清净所瞩,则诸物类自有差别,见性无殊,此精妙明诚汝见性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