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参老和尚:读经不太专注,有功德吗?
1、老和梦参老和尚:读经不太专注。尚读下方卡片关注「正法清流」公众号加★星标★。太专 2、功德读经不太专心。梦参将佛法与日常生活结合来验证这个心,老和无非是尚读训练心的一个方法。我拉拉杂杂地说了这么多,太专都是功德在说明练心。 3、梦参练心应该在什么地方练习呢。老和就在生活当中,尚读就在你面对一切的太专人、事。功德处理之后,你就会知道,你的心境是心如止水还是波涛汹涌,是有功力还是没有功力。只有自己最清楚。 4、我举自己读《金刚经》的例子。我平反之后,再次回到中国佛学院教书,开始读《金刚经》。 5、那个时候我读起来,跟我以前所学的、听的、讲的完全不一样,好像很生疏。以前慈舟老法师、倓虚老法师也讲过,但是回忆他们讲过的话,感觉自己不甚理解,反而从那个时候开始读《金刚经》从不间断。十年之后,所有的问题自己突然有了解答。 1、这是怎么来的呢。是读了十年《金刚经》所换来的。在这个时候,你说有悟境吗。没有,只是以前的疑惑自己已经能够解答了。 2、在理解《金刚经》之后,再来看《阿弥陀经》等其他的经典,他们都是相通的,相同的疑问也都能够理解的。如果再继续读上十年,我想情况就会有变化了。 3、读经的时候,心里游荡、思绪纷乱,虽然不是游山玩水,但又回到以前的境界,这就是错误的。读经,心没有住到经上,换句话说,你吃饭没有住到吃饭上,喝水没有住到喝水上。心跑了,这就没有办法了,这样读诵经典所得的利益很少。虽然,每部经上都说你读此经会得到什么福德,那些都是镜花水月。 4、功德是因为你读经的时候,心里产生般若的“明”,有一种“照慧”,这是在解上来论功德。如果你只念到文字,以为就能有好大的功德,有没有功德呢。有,但跟这个智慧的功德是不能相互替换的。我再举个念经的例子。 5、大家有没有念经念到心神游荡、晃到哪儿去了都不晓得。还有,你在诵经时电话正好来了,不管你诵经是否完成了就去接电话,你这部经算不算圆满呢。如果你去接电话,你就不能继续刚才未完成的部分继续念下去,必须从头开始诵经。梦参老和尚:读经不太专注,梦参有功德吗?
梦参老和尚:读经不太专注,有功德吗?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 憨山大师彻悟心性的故事
- 共读楞严开示(二十四)常住真心
- 共读楞严开示(五十七)能于国土,成就威仪者,承上善超故能,非同寻常小圣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零七)阿难!如彼众生,别业妄见,瞩灯光中,所现圆影,虽现似境,终彼见者,目眚所成
- 持名念佛一法,事则至简至易,理则至深至妙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讲义】佛言:汝称觉明,为复性明,称名为觉?为觉不明,称为明觉?
- 共读楞严开示(贰佰零一)复次,阿难!若此圆影,离灯别有,则合傍观,屏、帐、几、筵有圆影出?离见别有,应非眼瞩,云何眚人,目见圆影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六十六)【义贯】阿难,譬如有人手足宴安,百骸调适,忽如忘生,性无违顺
- 上则尽形寿念佛,下则临终十念,都能往生
- 共读楞严开示(五十六)善超者:不同二乘,断尽见思,灰身泯智,超出三界,不敢复入,如此虽超非善。
- 随机阅读
-
- 十次闭关念佛的体验:吃得下苦才体会念佛的甜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三十六)【讲义】非檀那,非尸罗,非毗梨耶、非羼提、非禅那、非般刺若、非波罗密多。
- 共读楞严开示(二十九)世界相续
- 共读楞严开示(六十五)属诸比丘,休夏自恣,属者附属:此二句陈述辟支来意,为值遇休夏之时,要附属诸比丘,作自恣法耳
- 邪淫为什么会障道
- 共读楞严开示(五十)众乃四人以上之称,所以一比丘不名僧,二三比丘,亦不名僧,四比丘同住,方作一切如法僧事
- 共读楞严开示(八十六)第七卷末,佛答妙禅那,因阿难白佛言:“我辈愚钝,好为多闻,于诸漏心,未求出离
- 共读楞伽开示1
- 她曾四次见到虚云长老,晚年一心一意求生净土
- 共读楞严开示(八十五)第四卷:阿难请示华屋之门,即是悟后请修。以此证知,前三卷半,乃说性,不说修,故独属奢摩他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一十七)云何断常见?云何心得定?言说及诸智?戒种性佛子?
- 共读楞严开示(四十五)佛有三身
- 贫女人以随喜心,助行施者,得报如此
- 共读楞严开示(五十七)能于国土,成就威仪者,承上善超故能,非同寻常小圣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四十五)【讲义】阿难!譬如有人:以清净目,观晴明空,惟一晴虚,迥无所有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零八)例汝今日:以目观见,山河国土,及诸众生,皆是无始,见病所成
- 念佛法门为何是圆顿之教
- 共读楞严开示(四十七)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九十三)【注释】大慧,若复诸余沙门、婆罗门,见离自性:浮云、火轮、揵闼婆城、无生、幻、焰、水月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零七)【讲义】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