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楞严开示(四十八)比丘梵语,即五不翻中多含不翻,以名含三义故
1、共读共读楞严开示,楞严四十八,开示比丘梵语,比丘不翻即五不翻中多含不翻,梵语翻中以名含三义故。多含楞严经讲义是名含圆瑛法师编写的,楞严经义贯成观法师编写的义故,这两部开示是共读由台湾省高雄文殊讲堂慧律法师主讲。今天芯记禅院与大家继续共同学习高僧开示。楞严欢迎各位有学之士,开示有修之仁者,比丘不翻各位高僧大德,梵语翻中开悟见性的多含仁者在评论区批评指正,指引教授,名含开示教导芯记禅院后学之人的学习感悟,悲悯在家学人,无善知识指导难免对经典望文生义,产生种种宗教妄想。 2、学“楞严楞伽”开示要用智慧,不能钻文字的牛角尖,不能被艰涩的文字转出烦恼来,要透过文字,见到文字背后的本来面目,见到真如佛性,见到我们人人本自具足的那个。学精典,体悟比理悟要重要得多。 3、【比丘梵语,即五不翻中多含不翻,】五种不翻译当中,叫做多含不翻。就是讲「比丘」,有好几种含义。多含,俱云叫做多种含义不翻译,叫做多含不翻。【以名含三义故:一、乞士:外乞食以养色身,内乞法以资慧命;】佛在世是随缘吃,也就是说:没有分什么荤、素,比丘出去托钵,众生供养什么,他就吃什么。 4、没有色身,哪来的慧命呢。所以是不二的。因此,要把身体照顾得健康,也要听经闻法。所以,内乞法以资慧命,来长养我们每一个人的智慧。 5、所以,生命有二种:一种是色身的性命;一种是智慧的生命。【二、破恶:粗破身口七支之非,细破三界见思,界内烦恼也,之恶;】身三、口四,不杀、不盗、不淫;不恶口、不两舌,不妄语、不绮语等。 1、口业有四支,身有三,加起来有七支之非。见思之恶。 2、见惑是身见、边见、戒取见、见取见、邪见;思惑是指贪、瞋、痴、慢、疑,一个是迷理之惑;一个是迷事之惑。三界见思之恶,就是界内的烦恼,就是见思二惑。 3、【三、怖魔:谓比丘登坛受具足戒,得三师七证作法,白四羯磨竟,名为得戒】就是七尊证。白四羯磨,叫做一白三羯磨,「白」就是向大众广播,用现在的话,你听得懂的:「白」就是禀告大家;「羯磨」就是决定,也就是举手赞成或者是反对,羯磨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决定,要作结论了。 4、所以,一白三羯磨加起来,叫做白四羯磨。羯磨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开会、讨论;羯磨叫做造作,也可以翻译叫做造作。叫做白四羯磨竟,所以,要真正成为一个出家的比丘众,现在依佛戒律,佛的戒律要观察四个月;而且要几岁呢。《四分律》、《五分律》、《十诵律》讲的都不太相同,律学里面讲的,说几岁可以出家。 5、《四分律》、《五分律》、《十诵律》、《摩诃僧祇律》,略有出入,有的讲六十岁以前;有的讲七十岁;有的论、论藏里面讲:只要你身体作得了主,就是八十岁也可以剃度出家。作得了主就是说:你的生活起居作息,不需要别人扶持,你没有生重病,你饮食或者是走路,或者是六根都还有办法,那么,也可以出家。【当时地行罗刹高声唱言:善哉此处有正信男女,如法出家,受具足戒,当使人天增胜,修罗减损,】地行罗刹就是地面上的罗刹。说:因为大家都行善,人界、天界增加,所以是修罗减损,修罗就是瞋恨心很重的。共读楞严开示
四十八比丘梵语,即五不翻中多含不翻,以名含三义故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往生没捷径,只有靠熏习
- 避免失望的最好方法,就是不要有所期望。
- 遇到问题别怕,用你最擅长的方式解决
- 赶快把楞严咒学会,背得出,这才是佛教徒所应有的行为
- 如何理解因果的道理
- 金刚经释字【二】
- 金钱只是寻求幸福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
- 遇到问题别怕,用你最擅长的方式解决
- 舍利弗成佛的国土有什么特点
- 释迦牟尼说:“不悲过去,非贪未来,心系当下,由此安详。”
- 见性不难 难在放下
- 赶快把楞严咒学会,背得出,这才是佛教徒所应有的行为
- 五乘法门的修行目标及相互关系
- 让你痛苦的事情里,也藏着你的人生意义
- 这11个高效能习惯,请逼自己养成!
- 达摩祖师《破相论》:原文+译文
- 如何看待人间佛教与净土法门的关系
- 话头易参 疑情难起
- 身体会发臭的人,是因为他们不持戒律
- 见性与著相之别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