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佛学基础

话头易参 疑情难起

话头易参 疑情难起

1、易参疑情共同学习重温元音老人在美国法光寺的难起慈悲开示:。【明心见性宗旨的易参疑情失落是后来禅宗凋零的主要原因之话头易参,疑情难起】。难起

话头易参 疑情难起

2、易参疑情我们前面说了,难起禅宗是易参疑情很好的,好就好在简洁痛快。难起但因为我们现在人的易参疑情根基不象从前像法时代、正法时代那么好,难起到末法时代了,易参疑情禅宗的难起祖师都不直接指示我们。

3、易参疑情为什么不直接指示呢。难起因为众生的易参疑情根器不行了。禅师若为学生直指佛性,假如学生不笨,他就耍小聪明:“哦,这就是佛性呀,这个得来也不费功夫嘛,太轻易了嘛,也没什么稀奇嘛。

4、”他把成佛当成是玄妙得不得了,他不知道平常心是道。什么叫平常心啊。就是极其稀松平常,就是无见无闻,无觉无受,一切都没有。一切都没有,但不是个断灭。

5、它妙就妙在这里,所以说是妙有真空,它是妙有非有。但是他觉得没有什么稀奇嘛,就不珍视了嘛,把它掷于脑后,依然地着相。这还算聪明人,愚笨的呢,你再指点他也不知道,所以宗师们一看,这样不行,于是改变手法,起用参话头的方法,这是从宋朝才改变的。

话头易参 疑情难起

1、参话头要起疑情才好啊,比如参念佛是谁。这个佛号究竟是谁念的。你说我,什么是我,身体是我吗。

2、身体假如是我,一口气不来,这个身体不能念了,所以身体不是我。那么身体不是,什么东西是我思想也不是啊思想是六尘缘影的结晶啊,是六尘的影子,所以并没有思想,思想本来没有。毗舍浮佛说“心本无生因境有”,就是我们的思想本来没有,因为有境界才有,没有境界就没有心。

3、马克思也这样说,“物质决定意识”,我们主观的心要受客观的境支配,因为是客观的境才使得我们生心。但他晓得一面,不晓得另一方面,因为境不自境,因心故境,心不自心,因境故心,这个我们佛教说得很圆满。境因心起,这个境界好,景致好看不是这个心,谁知道这个境界好看。

4、“心无念而境寂”,心一个念头不生,这个境就没有了。就好比我们参禅参得好,起疑情,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因为我们落在疑情里面了,不对境生心了,所以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等到翻过身来启用了,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所以见性不是落空,是真空妙有。“境无相而心寂”,山不过是山,水不过是水我们都是随境跑啊,心一天到晚乱啊。

5、你不住着这些境界就行了,你的心就平安无事了。那么到底心和境的关系是怎样的。这个世界到底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

分享到:

京ICP备2024096807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