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恭敬供养的心来听法,这样才能够得到利益
这以下说明应该避免的恭敬供养过失,看第二段:又者不应作意五处所者:所谓:戒穿缺,听法种性下劣,利益形貌丑陋,恭敬供养文辞鄙恶,听法所发语句粗不悦耳。利益便作是恭敬供养念,不从此闻,听法而弃捨之。利益 我们对于法师,恭敬供养应该避免去观察这五个处所: 一、听法戒穿缺。利益 一个法师的恭敬供养戒行有过失。但是听法这个地方,宗大师强调戒的利益穿缺,是不能破杀、盗、淫、妄等根本重戒。善知识破了根本重戒,这个人就不是善知识了,因为他是众生的修行指标,这是一个根本。 意思是说:这个法师虽然身口二业,有一些微细的过失,有一些威仪的过失,不圆满,这是难免的,你不能因为这样就不跟他学习,他有这方面的正法,你不跟他学习,你就失去一个增上的机会。 二、种性下劣。 我们现在没有所谓的种性,古印度习俗,贵族及贱民,有很严格的界限。这里的意思,就类似我们讲:这个人学历很低、出身卑微、只有小学、国中毕业,而你是大学硕士,你就不跟他学习。如果他种性下劣,也不要因此而轻视他,因为他心中有法,这才是重点。 三、形貌丑陋。 如果法师长相不庄严,你就不跟他学习,以貌取人,这样也不对。 四、文辞鄙恶。 如果法师讲法不文雅,不能用美妙文雅的方式来表达,可能书读得比较少,但是他的法与真理相应,你还是要跟他学习。 五、所发语句粗不悦耳。 这个法师可能经常说粗暴、对治的言词,我们也不能因为他的言词比较粗暴,就不跟他学习,因为良药苦口,虽然他的言词有些粗暴,但是我们顺着他的法义去思惟,能够得到真实受用,那就可以了。 假设我们对于前面的五种情况,便作是念:不从此闻,而弃捨之。这样子,你这个菩萨,你就失去很多进步的机会。 这里有一个观念,必须要了解:我们今天是生长在末法时代,而不是正法、像法时代。要是生长在正法时代,你拜文殊菩萨做师父、听普贤菩萨说法,你会觉得很轻鬆自在,因为他的福德、智慧资粮都很圆满。但是到了末法时代,这些天下弘扬佛法的诸大善知识,本身的资粮可能也都有欠缺。因此: 我们在学习佛法,应该多一分的包容!为什么呢?因为这说穿了,还是我们个人的业力。你要有本事,为什么不生长在正法时代、像法时代?生长在末法时代,遇到这样弘法的善知识,虽然表面上,这个法师有过失,但实际上还是我们个人的福德浅薄所招感的,所以还是要把握这样的机会来学习,来求增上。 智者大师说:一个贫穷的乞丐,想要得一个珍宝,不幸的是:这个珍宝就在垃圾堆里面。智者大师问说:那你是要去拿?还是不去拿?你不去拿,你一辈子就是贫穷;你去拿,你就必须忍受垃圾堆的这些过失。有智慧的人,会忍受垃圾的过失,去取得这些珍宝,因为垃圾的过失是暂时的,得到这个珍宝是永久的! 我和大家相互勉励:在修学佛法的过程当中,必须向很多、很多我们觉得不是很圆满的人来学习,这是不得已的,每个人的情况都是一样。 因为我们生长在末法时代,整个众生的共业——福德、智慧资粮都比较不足。但是既然得到人身,我们希望能够增上,就必须忍受这些垃圾,以便取得这些珍宝,重点是我们想要得到这些珍宝。 你看这些法师身口意的过失,其实对你是没有好处的!所以宗大师提出五点来提醒我们,不应该去看师长过失。 如《本生论》云:处极低劣座,发起调伏德,以具笑目视,如饮甘露雨,起敬专至诚,善净无垢意,如病听医言,起承事闻法。 这段文,把我们学习佛法的态度,包括对法跟法师的态度,作出了五点总结: 一、处极低劣座。 如果你今天到讲堂听课,不管你现在是什么身份,是住持、长老、当家,只要有法师说法,你只能坐在一个比较低的位子。 记得几年前,我到莲因寺斋戒学会上课,我当时的戒腊,大概只有五、六腊,忏公师父的戒腊,差不多是我的十倍。我在讲课的时候,忏公师父偶尔会进来听几句。他每一次进来,都是悄悄的走进来,然后坐在下面,跟同学要一本讲义,静静的听几分钟,有时候会听到下课,有时候会听一半再离开。 我觉得老人家给我们做一个很好的身教。你看他一个长老进来,也是安安静静的坐在下面,以一个听法者、学习者的态度自居。当然,我认为他是以身作则。所以诸位要记住一个观念:以后,不管你做到什么样的地位,只要你是听法者,一定要坐在低位的地方。 尊重代佛宣扬佛法者,表示对佛法的尊重。 二、发起调伏德。 听法时,你内心当中,要产生谦卑心,调伏自己的高慢心跟高举心,这个很重要。 三、以具笑目视,如饮甘露雨。 佛法就像是我们的良药一样,应该以欢喜心,偶尔去注视说法法师,就好像一个口渴的人,希求甘露一样的心态,要有这种希求的心情。 四、起敬专至诚。 若能以恭敬心、专心跟至诚恳切心,来听闻法师所讲的每一句佛法,必然有不可思议的功德。 五、善净无垢意。 听法时,内心当中,要保持一种清净的意念。佛法讲清净是针对染污来说。什么叫染污呢?以佛法来说:你心中的怀疑,就是最大的染污!所以我们讲信心就是指清净的信心。也就是说:不可以抱着怀疑的态度来听法,否则所有的佛法,都会被你怀疑的心所染污了。 那么这五点做个总结,如病听医言,起承事闻法。就像一个重病的人,听医生的处方一样,来对法师跟佛法产生恭敬供养的心来听法,这样子才能够得到利益。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念佛时常见佛像放光,这个该怎么处理
- 佛源老和尚:寺院如果神鬼不分,抽签问卦,看相算命,宗教变成迷信,那就麻烦了
- 体光长老:高旻寺法一首座夏天穿棉袄,冬天跳河洗澡
- 佛门高僧教你怎么吃饭,这样做才能真正得福报!
- 为什么会有大海平地呢
- 佛源老和尚 | 保安心油
- 佛源老和尚开示“云门三句”,杀疯了!
- 元音老人|理悟和亲证的区别~
- 天乘四种禅定之二禅
- 佛成道日虚云老和尚上堂法语
- 也许你们不相信,这是我跟随虚云老和尚去五台山,一路上亲身经历过的奇迹
- 人生意义真的需要寻找吗?90%的人都误解了这一点!
- 虚云老和尚山居诗六首
- 人生本身就是一个念起念落的过程。
- 人不一定信佛,但一定要有佛性
- 六祖《修行颂》:原文+译文
- 判断净土秽土的两个指标
- 中国传统茶文化,只有你和我知道
- 佛源老和尚:他们都不想进禅堂坐香,禅堂的功夫是最不好用功的…
- 元音老人|谈如何观心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