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一)37---39慧律法师主讲
1、楞伽《楞伽阿跋多罗宝经》,阿跋一,多罗37---39慧律法师主讲。宝经讲题:《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慧律 2、法师主讲:慧律法师主讲。主讲《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楞伽诸位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阿跋 3、多罗161页最后一行。宝经【大慧,慧律不思议熏及不思议变不思议熏,法师就是主讲真如受到无明的熏习,它太微细了,楞伽凡夫二乘人难以理解跟体悟,所以称为不思议熏,这种熏习它是微细到难以觉察,这不思议熏就是由真如受无明的熏习而转变成妄,由真起妄叫做不思议熏,就是真如受无明的熏习。用一个例子你比较容易理解。 4、譬如说你洗完澡,换完了衣服,你的衣服都很干净,头发也洗过了,也喷得香香的,那么你只要走进去那个卖鱼的市场,那个腥味很重的,你这样走过去,时间稍微停留一下,你统统不要去碰那个鱼,你这样走出来,它就有鱼的腥味。这个熏习是很可怕的东西,一熏习就变成无明的种子,叫做不思议熏。以及不思议变,也就是真如受到无明熏习以后呢。变成现识,所以是现识因现识,做一下笔记,就是指阿赖耶识,“因”,补三个字就更清楚,是阿赖耶识生起之因。 5、喔,那我们就知道阿赖耶识所产生、生起的因,是怎么来的呢。原来是真如受到无明的熏习,称为不思议熏以及不思议变,就变成现识——也就是真如受无明熏习,接下来真如受无明熏习以后,变成了现识,阿赖耶识,这个是阿赖耶识生起之因。 1、原来,我们要找这个阿赖耶识的来源,原来是真如受无明熏习产生微细的妄动而来的。【注释】“不思议熏”:“不思议”之“思”是思想,“议”是议论。“不思议”即不可思议,亦即非以思想、语言议论所能触及。 2、因为它的境界非常地微细,所以在座诸位,学佛的人不能一直落入语言文字,或者是妄想,来揣测圣人的境界,而变成一种辩论的方式,那个没有办法辩论的,所有的辩论只是跟内心里面那颗无明过意不去而已,真正悟道了佛佛道同。佛佛道同呢。就不会把它化作语言文字上的诤论,所以悟道的人进入毕竟空寂的人,他不会跟人家辩论,也不会在网路上论战,因为那个会讲不完——你讲体,他用相用来讲;你用相,他用体用来讲;你讲因,他用缘跟果来讲;你讲果,他讲因跟果来谈;你讲事,他讲理;你讲理,他讲事;你讲有相,他讲毕竟空;你讲大乘用小乘来破,你讲唯识他用中观,你讲中观,他用唯识……。 3、在座诸位。不必硬把不相关的思想体系扯在一起,硬要去把它整合或者是讨论,唯识有唯识的理论思想,中观有中观的思想,天台有天台的五时八教,四化有四化法自我的判教,那么贤首华严有自己小始终顿圆的判教,不必硬把它牵扯在一起,变成了纠缠不清,每一部经有自己的思想体系跟背景发展不一样。譬如说我随便举一个例子,你主张性善还是性恶呢。还是性善性恶本来具足呢。 4、都有人主张。所以佛法,他不见性的时候……见性就把自己升华成心就是宇宙,宇宙就是整个心,它没有来去生灭增减的东西,悟道的人没有任何的诤论,诤论只是跟自己过意不去,或者死在法上的名相而已——你用权教来讲,我用实教破你,你用讲实教,我用缘起世俗谛的权教来破,讲不完我们一定要懂得歇即是菩提的这个道理是什么,做一个修行人就必须要很大的涵养跟忍辱,就像佛陀一样,佛在世的时候九十六种外道也不能理解佛,也希望把佛打败,佛也是保持沉默,因此非以思想语言议论所能触及。 5、简单讲就是佛的境界,唯证相应的东西,不是用语言来讨论的,或者是文字能够记载的。“熏”,为熏炙、熏染、熏习之义、指诸识受无明之染,犹如以香熏衣:衣上虽不见香,然而香味却浓郁可闻。若以其它味道之物熏衣。如是,诸识受无明熏后,诸识中虽不见无明在其上,但无明之味已在其上。《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一37---39慧律法师主讲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