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力最怕辗转增胜
在唯识学上说,业力所有的最怕辗转增胜业会得果报,它必须是业力增长业。 你看临终造的最怕辗转增胜业为什么力量特大?因为增长业叫作辗转增胜,它是业力有气势的。你看在齐国不是最怕辗转增胜有个战争很有名么?齐桓公派了将近五倍的军力去攻打鲁国,鲍叔牙,业力诸位知不知道?鲍叔牙去打鲁国,最怕辗转增胜鲁国没办法,业力几乎要被灭国了,最怕辗转增胜去找一个智慧的业力人叫曹刿。曹刿一看,最怕辗转增胜哎哟!业力军队这么强。最怕辗转增胜齐国击鼓的业力时候,鲁国退,退了三次,到第四次再击鼓,把鲍叔牙打败。 鲁国说你怎么打败齐国呢?他说,国君,打仗打的不是人数,打的是气势。它击鼓三次,我都不跟他打,他最后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我们气势正旺,他气势在衰弱,所以就把它打败了。诸位要知道这个观念,打仗跟念佛道理一样,你念佛没有气势,如果你念佛的数量是慢慢减少,那你要小心了。 你比方说,你在造一个罪业,所以在菩萨戒有一条戒说,比方说恶口,我很喜欢骂人,但是我迴光返照以后——这个骂人是一种错误的想像,我开始对治了。我昨天骂人家三次,今天骂人家两次,今天骂一次,这个菩萨戒不结罪的,菩萨戒不结罪。因为你已经开始对治了,对治所作业。因为这个业已经变成不增长业了,除非你以后要造作。只要这个业你开始在减少当中,而且是通过如理思惟减少,不是因为外缘不具足,是如理思惟刻意地对治的,这个业叫作不增长业。 我们必须把所有的希望往生的业力要变成增长业。所以念佛你必须要保持意乐。念佛要有气势的,越念越多,越来越多,你那个信愿行的资粮是要慢慢走,你宁可慢慢走,没关系。因为你平常都不念佛,突然间拜三千拜,又不拜,这个没有用,这个最不好。修行,忏公师父讲,点点滴滴。一天拜一百拜,明天也拜一百拜,这个很正常。一个人一天拜三千拜,这个不正常,这种暴饮暴食的修行不可取,你必须要增长业。 所以说,当我们开始迴光返照的时候、开始把心带回家的时候,你所有三界的业力,你说,诶,我还打妄想,但是次数减少了,对,就是这样子,它变成不增长业了,它的势头、气势被你破坏了。带业往生就是这个道理,因为你开始远离它了,它的势力在慢慢慢慢减损当中,你往生的势力增长当中,你一定往生,因为它气势旺。 我们明白道理以后,我们不是马上做到,但是我们的势力开始产生一种消长:三界的业力慢慢减损,出世的业力慢慢增长了,这个就成功了,做到这点就不错了,你就有把握带业往生,就是那个业的势力、三界的势力被你破坏了。但是这个有一个条件,你要真实地觉悟,然后勉强自己去做,不能观要他观,刚开始勉强,时间久就习惯了。 这个地方就讲到,整个生命的变化从当下一念的不取,不迷不取不动,不取,不动,让生死的业力慢慢慢慢淡薄,然后在建立一个新的想像,然后让这个想像势力越来越大。这个时候,你来生的因缘就变化了,因为诸法因缘生,当你心念产生变化的时候,你来生的生命也重新布局了。 佛教不重视结果,重视因地。你因地改变了,果报自然改变,你不要求。佛教的果报没有一个是求来的,都是修来的。佛教真的是无求。你把因地把握了,诸法因缘生,你因缘具足了,它果报就自然出现;你没有因缘,你求也没用。因缘在哪里?就在你的心中。你要会操作你的内心,来生的确是可以创造的。你要跟着感觉走,那你就永远活在恶性循环。当然,关键在于你要先觉悟,你才能够做出生命的改变。 你遇到妄想,你念佛也好,你修止观也好,总而言之,不要跟着它走。不要跟自己的感觉走,跟自己的感觉、跟妄想说不,慢慢慢慢它就变成不增长业了。为什么?因为它本来就没有实体,达妄本空。它有力量是你给它的,你把力量抽回来,它就自然枯萎。就是这个道理。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度四流者为作桥樑,趣彼岸者为作船筏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二十八)【义贯】云何名为别业妄见?阿难,如世间人目有赤眚,夜见灯光别有圆影五色重叠。于意云何?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八十二)【义贯】阿难,见觉无知,因色、空有。如汝今者在祇陀林,朝明夕昏,设居中宵,白月则光,黑月便暗,则明暗等
- 共读楞严开示(二十六)破识心五种胜善功能
- 这不是证圣,若作圣解即受群魔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二十三)若非明和,则见与明,必有边畔!汝且谛观:何处是明?何处是见?在见在明,自何为畔?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二十八)【讲义】真妙觉明,亦复如是。汝以空明,则有空现;地、水、火、风,各各发明
- 共读楞伽开示4
- 不要老是认为自己业障深重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八十九)【义贯】阿难,譬如有人以舌舐吻,熟舐令劳。其人若病,则有苦味;无病之人,微有甜触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一十)【讲义】觉明空昧,相待成摇,故有风轮,执持世界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一十九)【讲义】富楼那言:若此妙觉,本妙觉明,与如来心,不增不减。无状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
- 父母未生之前你是谁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八十二)【义贯】阿难,见觉无知,因色、空有。如汝今者在祇陀林,朝明夕昏,设居中宵,白月则光,黑月便暗,则明暗等
- 共读楞严开示(十五)正说妙定始终,说三摩修法,令从耳根一门深入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四十八)【讲义】若目出者,既从目出,还从目入
- 汝能修净土,安隐无惊疑
- 共读楞严开示(四十六)室罗筏城,即憍萨罗国都城,因有两国同名,故以帝都见称,乃波斯匿王所都也
- 共读楞严开示(五十二)众皆内秘大心(即菩萨)之行外现声闻(闻声修道证果之阿罗汉)之身。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二十五)【讲义】又如金矿,杂于精金,其金一纯,更不成杂;如木成灰,不重为木。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