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及一时,普照诸佛会
无垢庄严光,念及一念及一时,时普普照诸佛会,念及利益诸群生。时普 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见有如来眷属,念及欲供养他方无量诸佛,时普或欲教化无量众生,念及此没彼出,时普先南后北,念及不能以一念一时放光普照,时普遍至十方世界教化众生,念及有出没前后相故,时普是念及故兴愿:愿我佛土诸大菩萨,于一念时顷,时普遍至十方,念及作种种佛事。是故言:「无垢庄严光,一念及一时,普照诸佛会,利益诸群生。」 问曰:上章云:身不动摇而遍至十方。不动而至,岂非是一时义耶?与此若为差别? 答曰:上但言不动而至,或容有前后。此言无前无后,是为差别,亦是成上不动义。若不一时,则是往来;若有往来,则非不动。是故为成上不动义故,须观一时。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 无垢庄严光,一念及一时,普照诸佛会,利益诸群生。 第二个功德庄严是同时遍至德。同时遍至德,这个偈颂就讲,「无垢庄严光」就是这些大菩萨的报身的光明,「一念及一时」就是他在光明当中显现的那个意生身是同时去的,同时态——就能够普照十方世界无量无边的诸佛的法会,在那法会上来利益诸多的众生。 阿弥陀佛为什么会生起这个庄严?就是见到有的佛的座下的眷属,虽然他也想发心供养他方世界无量诸佛,或者也想助佛弘化,教化无量的众生,但是他去的话,有一个不圆满的地方:就是只能去一个地方。 从那个地方回来,再到其他地方去,这叫「此没彼出」。这个地方离开了,到另外一个剎土出现了;或者先到南边的剎土,后到北边的剎土。就没有能力同时态分很多的身,同时遍至十方世界,教化众生。有出入前后之相,说明他的功德还有不圆满的地方。 所以法藏菩萨发愿:愿我成佛的剎土,诸大菩萨能够在一念顷——就是这一念、这一时这样的短时间当中遍至。「一念时顷」就是同时态,能够有很多的分身到十方无量无边的剎土,同时作种种无量无边的佛事。 有人就问:上一个功德是说报身不动摇,而化身遍到十方——这叫不动而至,这不动而至岂不是也是同时吗?那跟这个偈颂有什么差别呢? 昙鸾大师的回答是:上一个偈颂只是说他报身不动,而化身到他方世界去,这里或者也有前后的差异,哪个地方先去,哪个地方后去。这个偈颂是谈没有前后的时间的间距,是同时到达。这就跟第一个偈颂有所不同。 也正因为是同时到达,也就成就了上个偈颂的报身不动。如果不是同时到达,那他就有往来之相。如果有往来之相,就不能说他报身不动。所以,为了成就上个偈颂不动应化的含义,就应该要观同时态遍至他方世界的功德。 一般从证位来说,能够不动应化,属于初地菩萨的水平;能够同时遍至,属于八地菩萨的水平。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修行必须下苦功夫
- 今天农历二月十九,恭迎观音菩萨圣诞日!
- 人至中年,更要学会心静
- 佛教不止人间有
- 对一切苦不起瞋恚之心
- 佛源老和尚:寺院如果神鬼不分,抽签问卦,看相算命,宗教变成迷信,那就麻烦了
- 举隐山禅师“泥牛入海”之公案
- 佛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 为何临终见到的佛一定是真佛
- 人可以不信佛教,但不可以不信因果
- 佛源老和尚 | 保安心油
- 体光老和尚:和尚就是持戒坐禅,持戒坐禅才是出家人的本分
- 住寺院应注意哪些问题
- 人到中年才懂,真正的体面不是装出来的。
- 六祖《修行颂》:原文+译文
- 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有本心
- 「穷子喻」对我们的启发
- 做人适时“归零”
- 佛源老和尚:寺院如果神鬼不分,抽签问卦,看相算命,宗教变成迷信,那就麻烦了
- 人至中年,更要学会心静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