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楞严开示(五十二)众皆内秘大心(即菩萨)之行外现声闻(闻声修道证果之阿罗汉)之身。
1、共读果共读楞严开示,楞严五十二,开示众皆内秘大心,众皆即菩萨,内秘之行外现声闻,大心道证闻声修道证果之阿罗汉。即菩楞严经讲义是萨之声修身圆瑛法师编写的,楞严经义贯成观法师编写的行外现声,这两部开示是闻闻由台湾省高雄文殊讲堂慧律法师主讲。 2、阿罗今天芯记禅院与大家继续共同学习高僧开示。共读果欢迎各位有学之士,楞严有修之仁者,开示各位高僧大德,众皆开悟见性的仁者在评论区批评指正,指引教授,开示教导芯记禅院后学之人的学习感悟,悲悯在家学人,无善知识指导难免对经典望文生义,产生种种宗教妄想。学“楞严楞伽”开示要用智慧,不能钻文字的牛角尖,不能被艰涩的文字转出烦恼来,要透过文字,见到文字背后的本来面目,见到真如佛性,见到我们人人本自具足的那个。学精典,体悟比理悟要重要得多。 3、看《楞严经》你说记不住,其实没有人能记住。抓住里边的某句话成为你的生活指导,正好对应了你生活里边,你正好又执着了一件事、两件事,那么你看经典里边的某句话,正好一下子指导了你那件事。那这句话你就记住了。【众皆内秘大心,即菩萨,之行,四声,】也可以念,第一声平声, 4、这个内在隐藏着大心,大心就是大菩萨的心,也就是菩萨之行。【外现声闻,闻声】这个「声」就是闻佛的音声,闻佛的四谛法门的音声,修苦集灭道所以,【修道证果之阿罗汉】原来久远劫来发菩萨的心肠,但是,今生今世示现为释迦世尊的弟子。【无漏大阿罗汉之名,虽同常途,】「常途」就是一般的解释。【下十二句所叹之德。 5、】下十二句所叹之德,实异二乘:实在是不同于二乘人,因为二乘人没有这个功夫。【今叹千二百五十五人,位位皆是不漏落于生死,】不漏落于生死,很容易,也很困难,如果你直接了当,就是不贪、不瞋、不痴,就是这样,没有任何的习气。 1、我们一般人很难去克服那种心理的困扰,譬如说:在《阿含经》里面有一段对话,有一个居士,他的内心非常惶恐,他的恐惧感一直没有办法克服,他说:世尊。当我到矿野林下无人之处当我独自一个人在黑暗处,我也一直恐惧,莫名其妙的恐惧,我一直没有办法克服这种心灵的恐惧感。我请问世尊:应当如何来正思惟。 2、佛陀说:应当念佛、念法、念僧。念佛,也就是念大般若智慧,无量的慈悲喜舍心的佛陀,求佛加被,同时也开采自己的般若智慧,这个叫做念佛,能克服恐惧感。 3、常常思惟:我是凡夫,我以佛为模样,以佛为榜样。这样渐渐的思惟,把标准拉高,愿意像佛陀一样,恐惧感会慢慢的消失。 4、二要念法,法是诸法毕竟空,来去、生灭、增减,皆是幻,如是观照诸法皆空,慢慢就会得到无恐惧感。念僧,僧都是大慈悲、大德、无漏,所以要念僧,也是内心要和合,看到出家众的大威德力,念僧,能够克服这个恐惧感。所以,在《阿含经》有一段话很重要:有一次,佛陀在祇树给孤独园,对各位弟子这么说:诸位弟子。 5、我们应当敬佛、敬法、敬僧;若不敬佛、敬法、敬僧,则无圣戒;若无圣戒,则无圣果,圣果者: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统统叫做圣果。意思就是说:一个修行人他最基本的条件,要懂得礼敬三宝,要敬佛、敬法、敬僧;若不敬佛、敬法、敬僧。圣戒就是佛陀所制定的戒律。五十二众皆内秘大心【标】即菩萨之行外现声闻
即菩萨之行外现声闻【标】闻声修道证果之阿罗汉之身。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