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吉神拥护
「永无恶曜加临,吉神常有吉神拥护」。拥护 这两句是吉神承上面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两句话而来。拥护由于你「不作诸恶」,吉神所以才能得到:永远没有「恶曜」,拥护就是吉神恶星来加临的这种果报。唯有前面「奉行众善」的拥护原因,才感得吉祥的吉神神来拥护的善报。所以「诸恶莫作,拥护众善奉行」是吉神「因」,这两句就是拥护「果」。 那么善恶之因有大有小,吉神有暂时,拥护有恆常。吉神所以感得吉神拥护、恶曜加临的情形,也是相应的有大有小,有暂时,有恆常。这就是「如影随形」啊:你的形体有多高,影子就有多长。就像「如声赴叩」:一个钟在那里,你用大力撞,声音就大一些;用力撞得小一点,声音就小一点;你不撞,就没有声音。所以这个因果的道理,是宇宙、生命的法则,是丝毫没有差错的。 那么这些吉神或者恶曜,有的是属于天道里面所摄,有的是在神道里面所摄,有的是在鬼道里面所摄。总之他们都是另外一个时空态的生命,跟我们紧密相依,而且马上就会感格到。虽然这些恶星、吉神,各有他的本职、所要管理的范围,但他总的是离不开感应的法则。「福善、祸淫」,都是由人来招感的。上天给你的赏罚机制,不是取决于上天的意志,是取决于我们行为的业力。上天无非是根据我们行为的业力,加以施设而已。这就是感应。 每个人都希望不要有那些恶星降临,都希望得到善神的拥护。你想要得到永无恶曜加临、常得吉神拥戴的「地位」,你就要行善积德、修善修福嘛!唯有大福德之人,才能够避免恶星,常得吉神拥戴。 吉神确实常常拥戴善人。比如道宣律师持戒精严,他就感得天神给他送斋饭。那窥基大师就更厉害了,虽然他形象上好像不拘小节。有一次,据说跟道宣律师在终南山见面的时候,窥基大师有点不拘小节,道宣律师心里还有点瞧不起他的味道。 结果到了中午的时候,本来这个天神天天送斋饭,那天中午就没有送斋饭来了。那时候窥基大师跟他正在山上,等到第二天窥基大师走了之后,这个天神就过来送斋饭。 道宣律师问:「怎么你昨天没有给我送饭啊?」这个天人就说:「昨天我也过来送了,但是满山都有菩萨在卫护,我进不来呀!」这一看,道宣律师就知道窥基大师了不起。窥基大师一来,山上都被菩萨给保护起来了。 所以一个行善积德的人、大福德之人,一定会有这样隐形保护的善神。感通的这种事例真实不虚。所以常有吉神拥护,这不是谈神话,真的就有这个情形。这里所提到的几个情况,比如薄拘罗尊者,怎么弄都弄不死他,这就是有吉神在保护他。 《宋史》中有一位叫刘安世的,他是一个忠臣。忠臣,被奸臣给他流放到很远的地方。那个环境虽然恶劣,大家以为刘安世必定会死亡,但是他竟然很安全,一点都没有危害。活到了八十岁,没有一天生病。中间还有一个谋害,就是那个奸臣下面的部下为了迎合上面的旨意,就自己请求去谋杀刘安世。结果这个刺客,在中路的时候忽然听到钟声,同时好像就被一个人击了一下,这个刺客竟然是吐血而死。 这个刘安世呢,一生都很安全。这就是有鬼神在默默地保佑他。还有些强盗要抢一个地方,如果当地有大福德的,到那个地方一看,还有金甲神在那里保护,他就不敢去抢那个地方。 原来印光大师谈一个事,就是介绍梦庵居士讲的一个例子。出了车祸,全车的人都死了。但是有一个妇女,却关键时刻被扬到了外面来了,唯有她一个人没有死。这个事情,一般的我们世间逻辑怎么也解释不了。当这个车都栽到那个山底下的水里去的时候,你根本就没有逃跑的余地。所有的人——四十多个人,都死了。这个女人怎么出来的?她也是坐在车里面的。 印光大师有一个解释:这就是这个女人命不该死,佛天鬼神就是护法天神,早已把救她的方法预先準备好了,关键时刻她就被一种力量扬到车外来了。这就是有吉神保护。 上次我在内蒙,听一个大护法居士说他的一个儿子和侄女,他儿开车,正好路很滑——结冰了,那个车子就歪了,就要滑向那个悬崖峭壁。这个时候是没有办法,控制不了方向盘,车子要栽下去。也就莫名其妙:这两个人都到车子外面来了,车子就滑下去了。这些神奇的事情,但是这是确实存在的事情。这里来讲,就是有吉神拥护,就能逢凶化吉,遇难成祥。人力做不到的事情,这些天神就能帮你做到。但为什么要帮你做到?你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你做不到这两句话,就不会有人帮助你。不仅不帮助你,你造恶,那些恶神、恶星还给你雪上加霜,落井下石,让你更麻烦。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 调伏我们的心,就像驯服一头牛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三十三)【讲义】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风、非火、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非声、香、味、触、法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一十八)云何成及论?云何师弟子?种种诸众生,斯等复云何?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一十四)【讲义】交妄发生,递相为种,以是因缘,世界相续
- 彻底斩断娑婆想和发愿来生矛盾吗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一十五)【讲义】辰二众生相续(分三) 已初六妄成就 二四生感应 三结成相续 今初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二十一)【讲义】此迷为复因迷而有?因悟而出?富楼那言:如是迷人,亦不因迷,又不因悟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二十二)【讲义】佛言:彼之迷人,正在迷时,倏有悟人,指示令悟。富楼那!于意云何?
- 净土正行,尤以念佛为首
- 共读楞严开示(二十九)世界相续
- 随机阅读
-
- 不必为了追求不倒单而不倒单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零二)【讲义】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者:性觉则性本二觉,本具妙明明妙,并不假明而明之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二十一)【讲义】此迷为复因迷而有?因悟而出?富楼那言:如是迷人,亦不因迷,又不因悟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零七)【讲义】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
- 禅宗五家七宗——云门宗
- 共读楞严开示(十)带妄显真
- 共读楞严开示(四十四)觉有三义,作二种解释
- 共读楞严开示(六十)应身无量,度脱众生四句,正明上之三学,不唯自度,实欲普度众生
- 修行人要把人我是非捨掉
- 共读楞伽开示1
- 共读楞严开示(五十四)正脉云:「二乘无漏,方超三有(即三界);菩萨无漏,更越三空。」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一十九)云何为饮食?聪明魔施设?
- 众经之王《华严经》的不思议功德
- 共读楞严开示(二十三)认识为心,则本有真心,不能解悟
- 共读楞严开示(十)带妄显真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六十八)【义贯】阿难,譬如有人谈说酢梅,口中水出;思蹋悬崖,足心酸涩。想阴当知亦复如是
- 诸佛境界,实是吾人各具境界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三十九)【讲义】如何世间,三有众生,及出世间,声闻、缘觉,以所知心,测度(音铎)如来,无上菩提。用世语言
- 共读楞严开示(贰佰零一)复次,阿难!若此圆影,离灯别有,则合傍观,屏、帐、几、筵有圆影出?离见别有,应非眼瞩,云何眚人,目见圆影
- 共读楞严开示(四十五)佛有三身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