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空性的真如中启动佛号
一个念佛人必须要「以此缘生无性之一念,从空念彼无性缘生之佛名耳」。真中这个很关键,启动就是佛号念佛的启动点这一念是怎么样呢?必须从空性的真如里面去启动一念的佛号。成败就在这句话而已。从空千万不要站在妄想的真中角度来启动佛号,再来对治妄想,启动你这样子就不是佛号第一义谛了。 先把心归零,从空然后再启动佛号,真中站在缘生无性的启动空性的清净一念里面去启动佛号。这个「佛名既是佛号无性缘生,则缘生亦仍无性」。从空佛号虽然是真中缘起,但是启动它本质是空的,所以就以空印空。 为什么我们站在「本来无一物」的角度容易感应呢?因为佛陀的心也是无相,你的心也是无相,「能念所念性空寂」,自然「感应道交难思议」,所以念一声有一声的佛名,念十百千万声,有十百千万佛名的因缘显现。但是你要不念,那你就落入偏空了,所以念性是缘生无性,虽然念性是空性,但是空性也不碍佛号的功德的缘起。所以,你不念佛,又落入空性了。 这个概念我们解释一下。善导大师的皈依,他启动佛号的启动点来自于「业障深重,求出无门」。我是业障深重,弥陀您老人家是万德庄严,那没关系,我来投靠您。他站在一种对立的思考:我是业障深重,弥陀万德庄严。他是站在一种业感的角度来提起佛号。他的好处,心力强;但他的缺点,就是这个人百感交集。一旦一个人落入业缘的时候,那业力都带有你的感觉,这个人是百感交集。 蕅益大师的思考不是这样。他站在一种自他平等:我虽业障深重,是弥陀心内的众生;弥陀虽万德庄严,是我心内之佛;既然心性不二,自然感应道交。简单地讲就是说,我虽然妄想深重,但是妄想可不是我本来的面目啊,我也可以把心带回家。我的心归零的时候,我把妄想拨开来,我的心是如。佛陀的心有无量的波罗蜜,但是这个波罗蜜也不是他原来的东西,他是长时间修行来的。如果把佛陀的心也归零,他的心也是如。 所以,当我们的心跟佛陀的心同时归零的时候,我们找到了生命的共同点,叫作一如无二如。这个地方是你启动佛号的时候了!所以你是站在自他不二的平等的角度来提起佛号,来祈求皈依,概念不一样。 一个是自他的对立,我是业障深重,弥陀万德庄严。一个是自他平等,是一如无二如,从我们是一家人的角度提起佛号。 所以我们总结:「必以佛号生我之念,使我念念不离佛号,此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这个地方是在诃责禅宗的偏空。禅宗只能够透过禅观把心带回家,离一切妄想,但没有提佛号,失去了佛力的加持。凡夫安住妄想,结果弄得自己心有千千结。所以最好的方式是「心外无佛,佛外无心」,先把心调整好,站在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最后「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而提起佛号。 这个时候,能念的心不可思议,所念的佛不可思议,叫作「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所以蕅益大师的思想,就是说,他也承认皈依心的重要,但是他要你皈依之前先把心归零,多了这个动作。但多了这个动作以后,生命产生绝大的变化了,本来是业障深重,变成心性平等。 处理问题有很多方法,不同的方法会有不同的效果。佛陀说乘,佛陀讲很多法叫作乘,为什么?就是说,你今天去车站,当然你可以开车过去。你说我用跑的可不可以?跑的也可以,但是这个的确快慢不同。就是说,有些法门的确是能够快速解决问题的,的确是这样子,但是你要掌握它的关键的操作原则。 我想生死问题是这样解决的:第一个,你认为有生死,真的有生死。那没事,既然有生死,那我跟你拼了。临终就是看谁拚得过谁。第二个是,「本来无生死,生死由心现」。本来没有生死,你只要把妄想放下就好了。这两个都可以解决问题,但是效果完全不一样。 这是一个什么操作呢?叫作逆向操作。我们以前因为一念的攀缘,把一念的清净心操作成业障深重。你既然有本事把一念的本来清净的心操作到现在那么多妄想,佛陀就有本事把你重新操作回去,就是佛陀就会有本事把你归零。这样懂吗?就是说,既然你能够从A到B,那你肯定能够从B到A。我们既然从一念清净心能够堕入颠倒妄想,当然我们也可以把颠倒妄想再回到一念心性。本来这两个程序就是一个东西。 所以,诸位!临终的时候切记一件事情,妄想干扰你的时候,你千万不要处理妄想,因为你没那个本事,你的心一进入妄想的水泡,你就出不来。临终的成败就这个观念而已。看到妄想,放下!知道吗?你想处理妄想,你就完了。你哪是它的对手啊?它长时间陪着你生生世世流转。这些妄想都不是一般的妄想,那是熟境界。所以佛陀的智慧就是说,你不能处理妄想。你哪能够处理妄想呢?除非你成就不退转,才有办法处理妄想。你现在是怎么样?把妄想放下,放下就没事了。 所以印光大师讲「心常觉照,不随妄转」。印光大师可没有叫你对治妄想,他叫你不随妄转。不随妄转,简单的说就是放下妄想。所以这个观念很重要,诸位!就是说,你惹不起它,但是你可以闪过它。为什么?因为它本来就不是你的东西,人家本来是一个业力的释放,是你自己多事,你自己就在人生的经验当中捏造很多的水泡出来,然后临终变成障碍了。既然它是你捏造出来的,那你就有本事把它放下。既从心起,还从心灭。 这个地方大家回去想一想,这个正念真如的观念至关重要!就是说,它可以让你很快的在短时间里面,从很多很多的人生的妄想经验里面跳脱出来。这个概念来自于正念真如,你直接忆念你的本性。你只要做一件事情,回忆你的过去,你只要知道一件事:你从什么地方来,妄想拿你就没办法了。想想看,你从什么地方来?你原来不是这样子的。你要找到你的家,这个时候你人生就变主动了。 套一句《法华经》的说法,就是说,一个大富长者,他有个儿子,这个儿子后来参加庙会的时候走丢了。这个人离家出走以后,就在外面流浪,变成乞丐。乞丐搞久了以后,他就认为真的自己是一个乞丐了。那么这个时候,诸位!你有两个选择:第一个,你作为一个乞丐,先去找工作,要养活自己,是吧?第二个,你先回家,然后再找工作。你们觉得哪个方法比较好?先得回家。答对了!所以你们善根深厚。《法华经》就是这样概念。 你这个动作操作错误,这个成佛之道的时间你知道差距有多少吗?其实成佛之道不是说谁业障深重。掌握正确的方法,快速成佛。的确是!成佛真的是有捷径,要没有捷径,祖师就不需要判教,是吧?他为什么那么快就成就?不是说你比他不努力,你的方法错误,你的思考错误,是你没有掌握一个圆顿法门。 先回家!诸位,你现在没有资格跟妄想对峙,知道吗?你说,有本事,我来对治妄想!你打妄想,我用佛号去跟你压。现在有很多人就是,一打妄想就用佛号去压它。你这是鸡蛋碰石头! 你念佛的时候一天念两个小时,你打二十二个小时的妄想。从诸法因缘生、熏习,它的熏习力量比你大,你怎么是它的对手呢?为什么我们念佛到现在老是进进退退都没有进步呢?因为你就是想要对治妄想,这个概念害了你。放下妄想,你会觉得海阔天空。 这个地方我们回过头来,这个经文的核心思想在第十一页,说,当我们面对很多的造集妄想的时候,「蓦地放下」——就是这四个字,这一切法了不可得。「蓦地放下」,整个理观——蕅益大师的圆修的思想就在这四个字。先把它放下,再来处理。 《禅观与净土》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 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及普门的含义
- 八个奇妙的心
- 共读楞严开示(七十六)经彼城隍,徐步郭门,严整威仪,肃恭斋法。此入城行乞之仪。经谓经历、经过,彼指室罗筏城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二十九)若汝执恡(吝)分别觉观所了知性必为心者,此心即应离诸一切色、香、味、触诸尘事业,别有全性
- 苦都是因业而成,都是自己造的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一十一)佛告阿难:“汝今说言,‘由法生故,种种心生,随所合处,心随有’者;是心无体,则无所合:若无有体
- 共读楞严开示4——科判与序文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四十五)时波斯匿王起立白佛:我昔未承诸佛诲敕,见迦旃延、毘罗胝子,咸言:‘此身死后断灭,名为涅槃
- 「厚德载物」如何理解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九十九)于意云何?此夜灯明,所现圆光,为是灯色?为当见色
- 随机阅读
-
- 助念时需要给亡者和冤亲债主立牌位吗
- 共读楞严开示6——科判与序文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六十八)又则汝今见物之时,汝既见物,物亦见汝;体性纷杂,则汝与我并诸世间不成安立。阿难,若汝见时,是汝非我
- 修心,就是抛弃欲望、放下心事的历练过程。
- 她一念阿弥陀佛,鬼就不敢靠近她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八十四)世尊亦曾于楞伽山,为大慧等敷演斯义:‘彼外道等常说自然,我说因缘,非彼境界。’我今观此觉性自然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四十五)时波斯匿王起立白佛:我昔未承诸佛诲敕,见迦旃延、毘罗胝子,咸言:‘此身死后断灭,名为涅槃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零八)佛告阿难:“汝当闭眼见暗之时,此暗境界为与眼对?为不眼对?若与眼对,暗在眼前,何成在内?
- 过年宴请宾客如何才最吉祥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四十三)云何汝今以动为身?以动为境?从始洎终念念生灭?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性心失真,认物为己,轮回是中
- 六祖惠能 I 若起真正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 做一个简单自主的人
- 乐善好施德化一乡的李士谦
- 六祖和慧律法师开示《金刚经》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
- 佛源老和尚:最难断的就是情爱这个家贼
- 佛源老和尚当面训斥尼师 尼师吓得当即礼拜忏悔
- 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诸佛称名赞歎愿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六十九)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此见性必我非余,我与如来观四天王胜藏宝殿,居日月宫,此见周圆,遍娑婆国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汝之心灵一切明了,若汝现前所明了心实在身内,尔时先合了知内身
- 六祖和慧律法师开示《金刚经》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