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狼守斋」的故事
佛陀一开始用中道的狼守实相,对我们一个烦恼粗重的故事人来说是不适合的,就是狼守我们没办法做到「犹如莲华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故事我们必须怎么样?採取对立。狼守就是故事生死是杂染法,四圣道是狼守清净法,我们要把染净先切开来。故事我们一开始不要求中道,狼守对立一点都没关系,故事把染净先分开,狼守透过知苦、故事断集、狼守慕灭、故事修道,狼守重点在于「若心决定」,这关键了! 有很多居士私底下跟我讲说:师父!厌离娑婆这件事情不用修习。你看我一辈子,我结婚以后到现在生了那么多小孩,一路栽培他们,我吃尽了痛苦。我的人生经验就可以告诉我「知苦」。 这个观念不对!诸位,生命经验是片段的。你今生,就不要说给你活八十岁,就是给你八万岁,你所尝尽的因缘也是人生里面、三界里面的小片段。但是,你思惟「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是遍整个三界的果报,上至诸天,下至三恶道。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今天不学佛法,完全凭生命的经验,你这种对痛苦的觉悟是不确定的。不确定,我们举一个例子。 佛陀在讲到八关斋戒的时候,他讲一个公案说,「如狼守斋」。说有一只狼住在一个山洞,这几天连续下了七天的大雨,下得特别大,所以这个狼在雨中找食物都找不到,因为牧羊人都不出来,所以这七天出去以后都是空着肚子回来。第八天又下雨,它心里想说,我今天不出去了,我今天就受斋戒了。我索性受个斋戒,反正我出去也找不到。受斋戒的时候它还发愿,希望一切众生得安稳住。它还发这么好愿。 它发愿受持斋戒的时候,又发了好愿,这个时候惊动了释提桓因。释提桓因说,哎哟,这只狼能生起这么好的愿,又能够受持斋戒。就要考验它的道心。这释提桓因就变成一只小羊,在它的洞口前面咩咩地叫。这个狼本来发心要受八关斋戒,一听到羊的叫声,它肚子又饿了。 就跑到洞口一看,果然是一只羊,就冲过去要吃这个羊。那个羊就跑,狼就在后面追。快追到的时候,这只羊突然间变成一只大狗,反过来要咬这只狼。因为狼很久没有吃饭了,没有力气。它一看,哎哟,是一只很大的狗,一害怕又躲回山洞。在山洞又想说,哎呀,我今天果然是需要受这个斋戒。 它下定决心受斋戒,结果没多久又听到有羊叫的声音。它一看,哎哟,是不是我眼睛看花了?再次专心地看,果然是一只羊,没错!所以它又出去追,追到一半羊又变成一只狗,又把它给吓回来了。这次它真下定决心了,这次就算羊肉放在我前面我都不吃了。 佛陀讲这个「如狼守斋」的意思就是说,我们一个人修行,没有发愿,没有以愿导行,这个修行就是很容易受到环境的刺激而产生变化。 有人就说,佛陀不是说调伏三界的业力要修我空观吗?干嘛要知苦呢?你错了!修行要以愿导行,你一定要知道痛苦,然后才能够产生出离心这种增上意乐,然后修我空观才有效果。所以关键就在这个地方,就是佛陀要先讲苦谛,然后再讲无常、无我的道法,是这个概念。这两个,出离心跟我空智慧,缺一不可的。 《妙法莲华经》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应该帮助的人不去帮,那你和文殊菩萨不相应
- 贪念过深,迟早是要还的。
- 良因法师:盗五钱就判上品罪,那这个五钱怎么判定的?
- 金刚经白话述义【一】
- 佛教宗派是怎么形成的
- 被困在工作里的理想主义者+完美主义者,出路在哪里?
- 认识自己这件事,越早做越好!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分段表
- 十次闭关念佛的体验:吃得下苦才体会念佛的甜
- 让你痛苦的事情里,也藏着你的人生意义
- 茅蓬语录:愤怒常跟愚者如影相随。
- 都贶居士悟道因缘
- 地藏菩萨最初是怎么发心的
- 解锁DeepSeek的玄学用法,八字算命,真的绝了!
- 见性不难 难在放下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分段贯释 证知分第六
- 禅并不一定要静坐,但是要有静坐的基础
- 茅蓬语录:愤怒常跟愚者如影相随。
- 虚云老和尚正月十五开示:自从一见黄龙后,始觉当年错用心
- 虚云老和尚:你做再多的功德也不如去做这一件事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