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佛派传承

《大手印》浅析讲记(九十七)惺惺寂寂是,惺惺妄想非,寂寂惺惺是,寂寂无记非

《大手印》浅析讲记

1、大手《大手印》浅析讲记,印浅九十七,析讲惺寂惺妄想非惺惺惺惺寂寂是记惺寂惺寂寂寂寂,惺惺妄想非,无记寂寂惺惺是大手,寂寂无记非。印浅慧中没有定是析讲惺寂惺妄想非惺惺狂慧,定中没有慧是记惺寂惺寂寂寂寂死定。“然如不知长养后得智,无记使与行仪相合则徒以对治,大手不能克他缘,印浅致被妄想之缘牵入凡愚障中。析讲惺寂惺妄想非惺惺

《大手印》浅析讲记(九十七)惺惺寂寂是,惺惺妄想非,寂寂惺惺是,寂寂无记非

2、记惺寂惺寂寂寂寂故长久护养、无记了彻于后得后得智,是相对于根本智来讲的。得了根本智,就是“见宗”明心见性,此后还要在境界上磨练,以起广大妙用长养后得智,就是长时间不间断地养护、保任根本智,时时在境上磨练,保护真心,以起无量妙用。行仪,就是行持(行为规范)和仪规。臂如我们修心中心法,座下时时观照,不随念转、不为境迁,就是行持;每日至少两小时坐修,座上手印不散、咒语不停。

3、对治,是指前面讲过的,如淫欲心重就修不净观;如散乱心重,就闭关专修禅定等等。然而,如果不知道长养后得智,使之与我们的行为规范和修行仪规结合在一起,仅仅用对治的方法来修持,那将是徒劳无功的,将不能克服外在因缘的侵袭。

4、什么缘故呢。因为“不识本心,学法无益”。徒用对冶法,不仅令人心烦,而且极易着相,不但不能克服外在因素(环境)的影响,而且还会导致被内在因素(妄想)所牵缠,从而落入“凡愚障”中。

5、凡夫的愚昧,即“贪、填、痴”的痴,它会障碍成道,故称“凡愚障”。所以长久护养、了彻于后得智,在境界上保任磨练,尤其显得重要。那么怎样长久护养、了彻于后得智呢。“此无他法,只不离本定法身见,无‘能所、是非’分别,自然任运,保任于惺惺寂寂。

九十七惺惺寂寂是,惺惺妄想非,寂寂惺惺是,寂寂无记非

1、此为无分别智止观、无为俱生法尔之自相、一切行持之心要认识到法身本定,本是不来不去、无有动摇的。这个正知见,谓之“本定法身见”。契入这个正知见,便无“能修之人”,无“所修之法”,无是非,无分别,腾腾任运,任运腾腾,惺惺然而不乱,寂寂然而大定法身如如不动,乃大定之体,非关你信不信,或是作不作入定功夫也。

2、怎样长久护养、了彻于后得智呢。这没有别的方法,只有不舍离“本定法身见”,时时刻刻安住在本性上,于事境上磨练自己,不要着相,不要有“能与所,是与非”等等分别,这是最重要的。

3、人总是妄想纷飞,对什么都去分别,这个好那个坏,这个是那个非,这个真那个假。在那里分别不休。

4、你若能时时刻刻离开“能所、是非”等等分别不住相、不粘境,一切都不可得,不可得也不可得,那就是本性时时朗然现前,就是时时不离“本定法身见”啊。“佛法无多子”,说起来很容易,但这不是听一听明白了就算数的,要落在实处。必须时时刻刻这样做功夫,才能落在实处。

5、要“自然任运,保任于惺惺寂寂”。寂寂者,一念不生,有“不动”义,不动就是定;惺惺者,了了分明,有“观照”义,观照就是慧。

分享到:

京ICP备2024096807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