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处处着,引之令得出
《法华经》把佛陀的众生着引之令智慧分成权法妙、实法妙,处处权实不二。得出 那么什么是众生着引之令权法呢?权法就是在因缘上的修证。佛陀为了满足众生的处处根机而开出了五乘的法门,各取所需:你喜欢追求快乐,得出你喜欢追求寂静,众生着引之令你喜欢追求功德,处处佛陀用五乘的得出法门满足众生在因缘上的需求。 同时,众生着引之令佛陀也讲出了实法,处处就是得出真如的安住。从《法华经》的众生着引之令意思就是说,因缘的处处修证跟真如的安住是互含互摄的。就是得出说,当你在因缘上修证的时候,是有助于你的安住;当你在真如安住,当然也有助于你因缘的修证。这两个法门是互相资助的。为了讲这个道理,佛陀在经文当中讲出了三品,〈譬喻品〉〈信解品〉跟〈药草喻品〉,说明这个「权实不二」。 〈譬喻品〉的核心思想,主要是要强调佛陀的大悲的善巧。我们看〈譬喻品〉一开始,佛陀进入三界的时候,三界是一个火宅,就是非常不安稳。在这不安稳的状态之下,其实佛陀内心的期待是希望我们马上能够修《华严经》,从一佛乘的功德直接契入佛法界。 但是众生是排斥的,没办法接受,所以佛陀马上调整策略,而「捨几用车」。这个「几」当然就是一佛乘的功德,这个「车」就是三乘的教法,就说明佛陀的大悲重点在于善巧。他知道众生是不能改变,众生只能引导,所以佛陀在《法华经》讲出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说:「若但赞佛乘,众生没在苦,不能信是法。破法不信故,坠于三恶道。」 就是说,佛陀是一个大威德的境界,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佛为法王,于法自在,但是他不能进入到我们内心来改变我们,不可能。他知道不可能。就是说,佛陀如果用佛的力量强迫我们修学,后果就是「坠于三恶道」,很多人会排斥、譭谤甚至于修学外道。 所以我们看〈药草喻品〉,佛陀面对我们众生的根机,他的态度就是恆顺,恆顺众生。我们因为无量劫的生命经验,已经形成了根机,佛陀必须要尊重我们的过去,作为一个佛陀他都不能改变我们。 这就是为什么佛陀大悲的重点——后面加一个「善巧」。如果佛陀只有大悲、没有善巧,那现在的佛弟子要少掉一大部分。所以我们从〈譬喻品〉当中可以感受到佛陀的大悲,他随时在调整自己的脚步来满足众生的需求。 到了〈信解品〉,当然是弟子们自己陈述自己修学的经验,我们从〈信解品〉可以看出众生的坚固的执着。声闻人最早跟佛陀父子相见的时候是相见于华严时。佛陀讲《华严经》,开显这种不可思议的功德庄严。我们看声闻人看到功德庄严是「恐怖疾走」,害怕、逃走。 声闻人宁可在贫穷的街巷里面打工,宁可去扫厕所,他也不愿意去接受佛陀显现的珍宝。所以,这众生的执着是非理性的。你说你为什么这样?他就是这样子,没有为什么。说,为什么极乐世界这么好,你还是选择在轮迴?他就是这样!所以,「众生处处着,引之令得出」。就是,我们看别人很清楚,但是你自己落在执着的时候你就是这样子。所以,执着只能引导,不能改变。 佛陀不断地用方法改变他,说,好,先满足你!你喜欢做卑贱的工作,我就让你扫厕所,然后慢慢地掌管家务,最后长者付财。所以,面对执着,只能够慢慢地改变,就是用引导的方式。我们从〈信解品〉看得非常清楚,佛陀只能够等待、包容,没有其他的方法。 到了〈药草喻品〉就清楚了,权实不二,强调佛法的圆融无碍。你不要看佛法表面上叫你布施、叫你持戒、叫你修空观,好像跟成佛之道都没什么关系。 你错了!佛陀的每一个法就像天上的法雨,它在滋润我们的枝叶花果的同时——你看,今天下了一场雨,草长大了,树也长大了,但是你可曾知道,它的根也长大了,这个树根跟大地更加坚固地结合在一起了。所以,佛法在开显我们的法门的时候,表面上让我们做一些权法,其实,当我们在修学佛法的时候,我们已经不知不觉地在回家了。 这就是佛法巧妙的地方,就是让你修学而不觉知。所以,到了〈药草喻品〉就说明了,其实佛陀是非常善用权法实法的一种相互的操作,表面上满足我们的根机,实际上佛陀悄悄地把我们带回家,这个是佛陀最高明的智慧。 《妙法莲华经》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 欢喜心扫塔礼塔之殊胜功德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九十)大慧,彼诸外道说有三缘合生者,所作方便因果自相,过去未来现在、有种无种相,从本已来成事相承,觉想地转
- 共读楞伽开示(七十二)佛复有几种?复有几种生? 魔及诸异学,彼各有几种?
- 共读楞伽开示(九十五)解脱自在通,力禅三摩提,灭及如意足,觉支及道品,诸禅定无量,诸阴身往来,正受灭尽定,三昧起心说。
- 不要再去问因果,再问就很傻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七十)大慧,外道说流注生因,非眼、识、色、明集会而生;更有异因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三十三)弓句非弓句。实句非实句。数句非数句。数句非数句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九十四)妄想、因缘灭尽,离妄想说所说,观所观,受用、建立身之藏识,于识境界、摄受、及摄受者不相应
- 度四流者为作桥樑,趣彼岸者为作船筏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九十)大慧,彼诸外道说有三缘合生者,所作方便因果自相,过去未来现在、有种无种相,从本已来成事相承,觉想地转
- 随机阅读
-
- 站在本来没有业障的角度来忏悔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九十二)大慧,若复诸余沙门、婆罗门,见离自性:浮云、火轮、揵闼婆城、无生、幻、焰、水月、及梦
- 共读楞伽开示(九十三)佛诸波罗蜜,佛子与声闻,缘觉诸外道,及与无色行,如是种种事?
- 共读楞伽开示(二百一十七)【注释】青赤种种色,珂、乳及石蜜,淡味、众华果。日月与光明,非异非不异
- 凡夫被命转,圣人能转命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三十三)弓句非弓句。实句非实句。数句非数句。数句非数句
- 共读楞伽开示(九十二)生及与不生,涅槃空刹那,趣至无自性
- 共读楞伽开示(二百二十一)尔时大慧菩萨以偈问曰:青赤诸色像,众生发诸识,如浪种种法,云何唯愿说。
- 阿弥陀佛为何被尊称为「佛中之王」
- 共读楞伽开示(七十七)云何一阐提?男女及不男,斯皆云何生?云何修行退?云何修行生?
- 共读楞伽开示(三十二)一切佛语心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零一)如来特于此无上顿教,说出自证境界,令诸大菩萨亦能体会如来自觉圣趣
- 一发心诵经口就臭,是诵还是不诵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七十五)复次,大慧,有七种第一义:所谓心境界、慧境界、智境界、见境界、超二见境界、超子地境界、如来自到境界。
- 共读楞伽开示(三十三)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南海滨楞伽山顶,种种宝华以为庄严,与大比丘僧
- 共读楞伽开示(一百二十)云何树葛藤?最胜子所问。云何种种刹,仙人长苦行?云何为族性?从何师受学?云何为丑陋?云何人修行?
- 不必为了追求不倒单而不倒单
- 共读楞伽开示(九十四)须弥巨海山,洲渚刹土地,星宿及日月,外道天修罗?
- 共读楞伽开示(二百三十)譬如工画师,及与画弟子,布彩图众形,我说亦如是:彩色本无文,非笔亦非素,为悦众生故,绮错绘众像。
- 共读楞伽开示(七十五)云何空风云?云何念聪明?云何为林树?云何为蔓草?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