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佛学问答

《楞严经》第五套:十番显见?19>

《楞严经》第五套:十番显见?19>

1、楞严《楞严经》第五套:十番显见讲题:《大佛顶首楞严经》。经第主讲:慧律法师主讲。套番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楞严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经第

《楞严经》第五套:十番显见?19>

2、套番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楞严212页,经第[卯四显见不失(分三)][辰初阿难因悟反疑前语][二如来发明因倒说失][三深责迷倒结合前喻今初]。套番这是楞严根据前面,前见是经第心,显见不动,套番显见不灭,楞严接下来我们要讲显见不失。经第什么叫做十番显见呢。套番

3、就是佛陀、世尊十次显示这个见性,从不同的角度切入,用种种的善巧比喻,让我们体悟到,每一个人本自具足的不生灭的涅槃妙性。这一段显见不失,意思就是说:我们虽然在迷,但是我们的如来藏性是没有失去的。所以,显见就是显示这个见性并没有失去,只是因为众生不会用。经文,【阿难即从座起,礼佛合掌,长跪白佛:世尊。

4、若此见闻名我等辈愿兴慈悲,洗我尘垢】。这一段文字简单,【此科显见不失,与上科显见不灭,俱属常义】。

5、这四义当中——寂、常、妙、明,四义当中,都在讲这个常字。【上科显尽未来际,究竟常住不灭】;换句话说:只要见性,无量劫来的无始无明一破,他就能究竟常住于涅槃妙性。【此科显从无始来,虽然颠倒】,底下加一个字更清楚,但[不失]【阿难前问答客、尘之义】,这个[客]就是粗烦恼、就是见惑;[尘]比喻作细的烦恼,是比喻作思惑,所以,客、尘烦恼就是见思二惑。

《楞严经》第五套:十番显见?19>

1、【以身境有动】,有动就是有生灭。【如客如尘】,客就是来来去去,因为它不是主人;尘的话,阳光一照,它就浮现上来。

2、【见性不动,如主如空】,[主]就是主人;[空]就是如同虚空,这个主人是对客人讲的,客人来来去去,主人常住在那边。也就是说:生灭的意识心是刹那生刹那灭、刹那执着、刹那分别,老是动个不停,叫做生灭意识心,如客;但是本性如主人,它并没有改变,永远就住在那儿,也就是比喻不生灭。

3、尘是跟虚空来作比喻的,尘自生灭,自性不动,这个[尘]也可以比喻作微细的思惑,微细的意识贪着,难以觉察,这个叫做尘。【佛已印可,复普告大众,当以不住者,名之为客】,[不住]就是住不下来【摇动者名之为尘】,这个尘它会浮动,浮上来所以,摇动者名之为尘,【后乃斥责遗失真性。

4、适闻上科佛云:彼不变者,元无生灭,与不动之见性,丝毫不异,遂起疑问,谓若此见闻,必不生灭,即上文彼不变者,元无生灭】;所以,在这里阿难【此起疑之端也】。【云何世尊,名我等辈此正所疑】。这正是阿难所疑问的。

5、【阿难因后疑前,以为性有生灭,可说遗失,既是见性不灭不动但我等二障所缠】,二障就是烦恼障跟所知障,烦恼障跟所知障所缠,就是束缚,就像拿绳子来捆住一样,【如染尘垢】,就像染污了外面的尘垢。【愿佛兴大慈悲云,而降甘露雨,洗涤我之尘垢。

分享到:

京ICP备2024096807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