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供养虽胜,仍不废财施,诸物若能观空不着,便属法供养
「以诸如来尊重法故。法供法供」因诸佛皆尊重法的养虽养缘故。所谓‘诸佛从般若出’,胜仍般若即法,不废不着便属是财施诸佛之母。 「以如说行,诸物出生诸佛故。观空」如说修行,法供法供定能成佛。养虽养 「若诸菩萨行法供养,胜仍则得成就供养如来。不废不着便属如是财施修行,是诸物真供养故。」修菩萨道者,观空行法供养,法供法供就是供佛。相较之下,法供养殊胜无比,礼佛一拜,念佛一声,静坐须臾,观无常无我之理,乃至摄化众生,都是法供养。 今后,念佛便可,不须香花灯茶等供养了,因财供养再多不及一念法供养嘛!这种见解是错的。 说法供养并非否定财供养,不要忘了,法供养经文首句‘如说修行供养’,香、花、灯、果供养出自佛说,也是法供养。既然如此,为何又言法供养殊胜?因众生着相布施故。 永嘉大师云:‘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财供养虽好,着相故,成有漏福,福尽还堕,如射箭,力尽坠落,是第三世冤家。 达磨祖师见梁武帝,帝问:‘朕造寺度僧,有何功德?’师泼冷水云:‘并无功德。’帝重有漏福,师重无漏德,两不投机。 初学也往往如此,这包香是我的,谁点了我的香?或我要自己买香,借香供佛,功德全是别人得。只为一支香,烦恼跟着起,香燃心也焚,执着功德,结果,烧尽功德林。鼻息一停,何处是家乡?哪样是你的?莫着相,香放着,大家用。 拿了几块钱,就要写文疏,竖耳细听,没听到名字,怀疑钱被师父私吞了。佛不知道我添油香,怎办呢?早知道就不添!做些好事,就须文疏上稟,为非作歹者,谁替他写奏表?阎王如何清清楚楚?大家怎么没想到这一点? 住相布施,失去如法修行义,布施须三轮体空,施者、施物、受者,当下观空,了不可得,能如是行施,即法供养,功德无量! 学佛要常省察,莫原地踏步,由小至大,从外至内,由下往上,渐修渐进,无相布施,无住供养,便得大益。 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后被侯景逼死台城。有的史学家因此譭谤,武帝因信佛而亡。其实无关信佛,纵造寺度僧,着有漏法,信佛不深入。追究其帝位,夺自同族兄弟萧道成,为称帝,水淹寿阳,死了无数人,虽修福也难弥补,致受侯景软禁。侯景专权揽政,减彼受用,渴极思蜜,索蜜不得,饥渴而死。 学佛要明因果,深信因果,因果各自独立,不能将功抵罪。建寺度僧有其功德;水淹寿阳,不免其罪,功过不能相抵。详载罪业报应教化地狱经。 忆有经言:比丘见饿鬼道众生,有昼乐夜苦、昼苦夜乐者,请问佛。佛答:‘生时,白天修福,晚上造恶业,故昼乐夜苦;夜间礼诵,天明为非,故昼苦夜乐。’足见因果分明。 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即‘作善善报,作恶恶报’,莫认为修福甚多,微恶无妨,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法供养虽胜,仍不废财施,诸物供养,若能观空而不着,便属法供养。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持戒念佛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
- 《楞严经》第十四套:?15>(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
- 《楞严经》第十六套:?51>(五十种阴魔)慧律法师主讲
- 《楞严经》第十四套:?1>(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
- 在什么样的环境,就会受到什么样的熏习
- 《楞严经》第十二套:?4>说三摩中 二十五圣圆通 《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
- 《楞严经》第十一套:说三摩中二十五圣圆通(前二十四圣)?17>
- 《楞严经》第十五套:?10>十习因、六交报、七趣轮回
- 造同样的罪业,受的果报为何会有轻重差别
- 《楞严经》第十六套:?14>五十种阴魔
- 《楞严经》第十二套:?8>说三摩中 二十五圣圆通 《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
- 《楞严经》第十六套:?24>五十种阴魔
- 净土一法难信就在我们不能了解阿弥陀佛的心
- 《楞严经》第十六套:?1>五十种阴魔
- 《楞严经》第十三套:?6>道场加行(四种清净明诲)
- 《楞严经》第十六套:?53>(五十种阴魔)慧律法师主讲
- 各宗要略——唯识宗
- 《楞严经》第八套:七大即如来藏性周遍法界?1>
- 《楞严经》第十六套:?8>五十种阴魔
- 《楞严经》第十五套:?23>十习因、六交报、七趣轮回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