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欲的过患
智者大师把这个止观的欲的过患修行,分成十科。欲的过患前面的欲的过患五科是一个前方便,叫做天台二十五方便。欲的过患这个方便当中的欲的过患修行呢,这个地方是欲的过患属于第二科、诃欲。欲的过患 那么这个诃,欲的过患就是欲的过患诃责,就是欲的过患思惟它的过患,而加以诃责。欲的过患那么诃责什么呢?诃责欲,欲的过患这个地方的欲的过患欲指的是世间的色身香味触这个五尘的境界。那么五尘的欲的过患境界为什么称为欲呢?因为我们内心跟世间的五尘的境界接触,会引生内在的欲的过患一种贪慾的心。那么就是说它能够引生贪慾,所以我们称它作欲。就是它本身不是欲,但是它能够引生我们的贪慾,所以我们称它作欲,是这个意思。那么这当中,我们在正修之前,对于这种世间的五尘、五欲的境界,要加以诃责。 这当中分两科,初、明五欲过患;二、示诃欲之法。先说明五欲的过患,再说明诃责的方法。 所言诃欲者,谓五欲也。凡欲坐禅,修习止观必须诃责。五欲者,是世间色声香味触,常能诳惑一切凡夫,令生爱着。若能深知过罪,即不亲近,是名诃欲。 先说明五欲。那么诃欲呢,就是诃责五欲。凡欲坐禅,修习止观,必须诃责。这个修止观必须诃五欲,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 修止观跟我们修一般的善法是不同的,我们一般的布施放生,这种善法是一种外在的境界,内心当中并没有成就一种正念正知的功德,所以就谈不上什么诃五欲、不诃五欲。 那么这个修止观,以净土来说,我们一方面去观察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一方面去思惟娑婆世界的种种的苦恼,生起一个坚定的信愿,那么由一种信愿的心情来执持名号,心于名号,专一安住;心于名号,相续安住;心中就成立一种信愿持名的资粮。那么这种资粮是一种内在解脱的功德,特别尊贵的功德。 但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说,我们内心当中成就一种调伏烦恼的一种功德,但是这个时候的烦恼是完全没有断除。那么假设我们内心当中,跟这个世间的五尘接触,这个烦恼会再一次的活动。那烦恼跟正念是互相对冶的,毕竟烦恼是一个熟境界,这个烦恼就会破坏我们好不容易所栽培的这个信愿持名的功德,它对我们内在的止观的功德有破坏的作用,为了保护我们已经成就的这个止跟观的功德,我们必须要诃责五欲,使令我们内在的烦恼,它能够不活动,是这个意思,来保护我们已经成就的止观的正念。 所以说凡欲坐禅,修习止观,必须诃责。 诃责什么呢?五欲者,世间的色身香味触。那么这个地方我们所诃责的,并不是出世间的五尘。比如我们在大殿看到佛像,我们也看到了佛像的色法,我们有这个赞佛偈,赞歎佛陀的功德,有种种的音声。那么这个并不是我们所诃责的,这个地方所诃责的是世间的有漏的色身香味触的境界。那么这种境界呢,常能诳惑一切凡夫,令生爱着。这个诳惑呢,是一种欺诳跟迷惑,这句话意思就是说,事实上五欲,它本来不是一个功德的相貌,但是它却表现出一个清净功德的样子,使令我们爱着。 比如说:譬如美食,夹杂毒药,初虽美味,终成大患。表面上看来是一个甜美的食物,的确使令我们爱着,但是它的本质是一个毒药,那么有智慧的人当然是不会去吃毒药的了,但是我们凡夫呢,他没有看到这个毒药的过失,就贪着这个美食,就把这个毒药给吃下去了,就把这个身体给毒死了。 或者说是刀上的蜂蜜,不足一餐之美,而有割舌之患。说世间的五欲,虽然它也有一些暂时的安乐,但是这个蜂蜜的背后,却是有一把刀,锋利的刀在后面。当我们的舌头去舔这个蜂蜜的时候呢,会被这个刀深深的割伤。所以说五欲的过患在于它诳惑我们,使令我们没办法看到它的真相,这是一个大的问题。 所以说,若能深知过罪,即不清净,是名诃欲。所以智者大师告诉我们,我们如何能够不再亲近五欲呢?要紧的是深知过罪,深就是很深刻的明白这个五欲对我们身心的一种伤害,这个深就是很深刻的,不是明白而已,你经过一次一次的思惟,你内心当中真正的肯定佛陀所说的真实语,深知过罪。这个时候我们内心当中就能够慢慢慢慢的放弃这种对五欲的爱着,我们会知道过去的思想是颠倒的,是错误的,这个是一个诃欲的内涵。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 要平息愤怒,必须捨去对他人的怀恨
- 共读楞严开示(四十一)如是我闻有四义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八十一)【义贯】若此虚空性圆周遍,本不动摇,当知现前地、水、火、风均名五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
- 共读楞严开示(一百七十三)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己为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故于是中观大观小。若能转物,则同如来
- 只要证得了空的义理,看一切就无罣碍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二十七)【讲义】于意云何?如是殊方,诸有为相,为因彼生?为复空有?
- 共读楞严开示(四十六)室罗筏城,即憍萨罗国都城,因有两国同名,故以帝都见称,乃波斯匿王所都也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四十一)【讲义】万法都是心法跟色法,万法不是精神就是物质,说心色二法,即可了知
- 天乘四空定之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
- 共读楞严开示(十六)标列二本 独选耳根
- 随机阅读
-
- 在世间上要完成四个缘
- 共读楞严开示(五十一)若十比丘同住,皆可授具。若二十比丘同住,则一切羯磨可作,至此则擧类皆是大比丘众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三十二)【讲义】辰二 依本来心圆彰藏性 (分三) 巳初 圆彰空藏一切皆非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五十七)【讲义】巳五 识阴 (分三)午初 举喻合法 二 就喻详辨 三 结妄归真 今初
- 发掘自己良善的品性
- 共读楞严开示(十六)标列二本 独选耳根
- 共读楞严开示(八十二)阿难见佛,顶礼悲泣,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八十九)【义贯】阿难,譬如有人以舌舐吻,熟舐令劳。其人若病,则有苦味;无病之人,微有甜触
- 寺院有哪些「职位」?「人事变动」分哪些程序
- 共读楞严开示(八十四)妙奢摩他、三(去声)摩、禅那者:阿难不知,十方如来,因地所修之定名,乃擧常途三种定之别名
- 共读楞严开示(四十三)约理即以无我之真我,起不闻之真闻,闻如是之法,法法皆如,法法皆是,唯一如来藏性,为此经之理体,是为闻成就
- 共读楞伽开示3
- 不能忽略权法的重要
- 共读楞严开示(二佰六十五)【义贯】阿难,是诸狂华非从空来,非从目出。如是,阿难?若空来者,既从空来,还从空入
- 共读楞严开示(二十六)破识心五种胜善功能
- 共读楞严开示(六十三)戊二缘觉众復有无量,辟支无学,并其初心,同来佛所,屬诸比丘,休夏自恣
- 将冤亲作父母孝,作诸佛敬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六十二)【讲义】此见为复,与明暗相,并太虚空,为同一体?为非一体?或同非同?或异非异
- 共读楞严开示(三百九十)【讲义】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 共读楞严开示(四百零三)【讲义】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