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佛学基础

善用其心。止禅和观禅。以及参禅

善用其心。善用止禅和观禅。其心以及参禅

1、止禅善用其心。和观止禅和观禅相当于慈心禅,禅及参禅慈悲心待人。善用无论是其心初学,还是止禅贤位的菩萨,乃至法身菩萨,和观都不离开善用其心,禅及参禅因为菩萨六度万行就需要这个法门,善用普贤菩萨的其心法门,只不过证量有差别,止禅“用”的和观深度与广度不同。

善用其心。止禅和观禅。以及参禅

2、禅及参禅参禅也需要“回互”用功法身菩萨们那是“六度万行体中圆。”,理法界无碍,事法界无碍,理事无碍法界,法界量灭的事事无碍法界。

3、止禅,止观的止,止息妄念,天台宗止观也是先修止,达到四禅八定里某一个禅定功夫,例如初禅,再开始修观。南传佛法,也是如此,先奢摩他,再毗婆舍那。奢摩他达到四禅八定里某一个禅定,毗婆舍那有十六层观智。内观,禅与止《俱舍论》中也论及,论曰:依已修成满胜奢摩,为毗钵舍那。

4、止禅,耳根圆通,比较方便,当然个人过去的善根因缘不同,也是看个人,念佛持咒也是很方便的,这两个法门可以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当然,参禅的初期,也是可以结合念佛持咒。耳根圆通法门,注意力集中在能闻之性,只是不要太用力,而且要透彻明理,根尘本来是一体的。

5、实际上,耳根圆通法门,向内观,所缘是心,其实也是一种的禅法。但是不能停留在“止”上,有些人通过“止”入灭尽定,以为功夫很好,其实禅宗是要定慧等持。

善用其心。止禅和观禅。以及参禅

1、定太深了,慧观跟不上,过去的禅宗的善根少,大彻大悟主要是慧。根尘脱落了,能闻与所闻成了一个,才是从耳门开悟见到一线的法身。【闻复醫根除,尘消觉圆净耳根的修行是解脱道这段路,也需要结合四念处观,光是“止”无法破除我执,多数修行大乘的人过去世缺少“无我”的资粮,这辈子光修禅定是不够的。

2、解脱道后面的路还是要参禅的,因为你没有见色明心,没有见到“明相”。《楞严经》讲的破色阴:不要理解为“由色入空”,以为由四禅功夫得到五眼五通就是破色阴,要知道楞严毕竟是圆教,要前后文对照看。不管有没有根尘脱落,都要定慧等持,你执着禅定功夫就会迷失在色阴区域,色阴尽了就是禅宗的彻悟本心,见到了本来面目虚云老和尚那样的境界,见到真空妙有,这是大彻大悟。

3、退而求其次,也是憨山大师当年在山上空色蕴的境界,色阴大光明藏圆教或禅宗是悟了以后照见五蕴皆空,佛性透过色相,“拨尘见佛如果没有悟,就还是教下的路,通教,由色入空,拨尘见佛,善根资粮够的人在空三摩地里,日用中从缘荐入,有什么触缘突然证到真空妙有。闻声悟道并不是必须要经历的,古人参禅很多也是不经历这个,直接彻悟本心,直接见色明心。传统的参禅是意根起疑情。

4、初期阶段一般都是观,落入止观,慢慢的有一点疑情。前面的路,破了见惑与思惑,参禅的目标是打破根本无明。破除见惑思惑,实际上是解脱道这段路。后面是贤位阶段的修行,天台宗空假中的“假观”,入世度人,破除海量的尘沙惑,同时也是二谛融通,为中观阶段的修行做准备。

5、中观阶段的修行,就是要明心见性,非空非色见如来。资粮准备好了。悟有大有小,慧根好的,前面也可能小悟,不论彻悟还是不彻底,惑业在那里,功德资粮不够,贤位阶段的相似六度圆满了,才能证到不动地菩萨的果位。

分享到:

京ICP备2024096807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