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佛力的同时,也要注重信自力
前面从大乘通途佛法的信佛角度阐述了信心的内涵及其功能作用,具体到净土法门,也注信心的重信自力法义又有哪些呢?蕅益大师的「六信」、善导大师的信佛「二种深信」,以及其他净土宗祖师从各个层面所谈的也注信心的含义,都是重信自力我等净业行人所要了解并拳拳服的。这里根据当前信众的信佛情况,主要拈出三条加以诠释: 念佛法门是也注靠他力救度、佛力加持,重信自力然信佛力的信佛同时,也要注重「信自」——信现前一念的也注自性。吾人的重信自力自性即是竖穷三际之无量寿与横遍十方之无量光,亦即阿弥陀佛,信佛另有佛性、也注法界、重信自力真如实相等同义异名来诠表。「信自」与「信他」构成一体两面,不可或缺。 唐译《无量寿经》谈到,如果一去极乐世界就能莲华化生,那这些往生者都是信自和信他具足的。但是还有一类往生者会生到边地疑城,这种人希求佛的智慧,但是对自己的善根生不起信心,信自不足就会滞留在疑城胎生中。 慧远大师是启建白莲社,领众精修念佛三昧,求生极乐世界的。慧远大师曾经写过一部《法性论》,可惜这本书已经佚失了,现在只能从《高僧传》的记载里看到其中的两句话。从这两句话中就能透显出慧远大师对法性常住是有信心的,这两句话就是:「至极以不变为性,得性以体极为宗。」心性当中的登峰造极,称为至极,它就具有「不变」,不变就是不动尊、不动智。而要得到这个不变的智慧,就要去体会、理解这个至极的目标,作为修行的宗旨。 鸠摩罗什大师非常赞歎慧远大师,他在看到《法性论》时就很感慨,认为《涅槃经》还没有到边地(即东方震旦国),而慧远大师就能够着「法性常住」之论,且暗与经合,这非常了不起。不仅如此,当时《华严经》也还没有翻译出来,慧远大师就能领众念佛,导归西方极乐世界,这也是非同凡响的。慧远大师的师父道安大师,他是求生兜率内院的。慧远大师作为道安大师的得意弟子,却在信仰上有这样根本性的改变,若没有大因缘是不可能的。 鸠摩罗什大师曾经看到一部经中提及「末后东方,当有护法菩萨」,谓末法时期,在东方震旦国当有护法菩萨示现,罗什大师由此印证慧远大师就是东方护法菩萨。当时西域、天竺的僧众都说汉地有大乘开士(即大乘菩萨)示现,每天都向庐山稽首、顶礼。那个时代并没有通讯设备,但是,那个时代的修行人很清净,其中有不少证果的圣人,可能知道菩萨善巧方便示现之本迹情况。 我们之所以回顾这一点,就是要建立对于自性弥陀的信心——信自。莲池大师作《弥陀疏钞》,开宗明义就谈这个问题:「灵明洞彻,湛寂常恆,非浊非清,无背无向……如是不可思议者,当是何物?惟自性乃尔。」灵明洞彻,就是我们自性的无量光;湛寂常恆,就是我们自性的无量寿。无量光横遍十方,无量寿竖穷三际,无量光寿就是真如法性,在真如法性当中,没有清浊向背的种种差别。 在真如法性中,求于善恶、圣凡、有无、生灭,了不可得,不立一法,不染一尘,一般称作「离念灵知,妙真如性」。这是一切众生和佛平等不二的。对于这个平等不二的体性,诸佛是随清净之缘修证到了,而我等众生则是随污染之缘全都迷失了。虽然迷失了自性,流浪六道,但是无量光寿的性德并没有减少一点。 了解了平等的体性之后,在事相上就得要谈修行。如何回归到这个灵明洞彻、湛寂常恆、无量光寿的性体?《佛说阿弥陀经》和《佛说无量寿经》告诉我们的方法,就是信愿念佛——越三祇于一念,齐诸圣于片言。在能念的一念当中,与阿弥陀佛的愿海相接,蒙佛接引,往生净土,就能横超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在所念的「南无阿弥陀佛」的片言当中,就能与观音、势至、文殊、普贤等诸大菩萨把手同行,功德齐等。 所以,我们应体认这个自性寂照不二的阿弥陀佛的性体。这样我们从事相上谈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虽然在过十万亿佛剎之外,但实于我等娑婆世界众生心中结跏趺坐,俨然不动,阿弥陀佛的无量光也在我们的六根门头放光动地。但我等众生迷惑颠倒,本有无量寿的长生之诀,却冤枉地起惑造业,导致夭亡;本有无量光的杲日之明,却因自己的散乱、分别而变成了愚癡黑暗。 我们首先相信,自性具有无量光寿的性德,这就是内重己灵。同时,也相信心佛众生等无差别这一大乘圆教的道理。阿弥陀佛的一切种智,我等众生也都具足。由于我们跟弥陀平等,同一自体清净性的缘故,阿弥陀佛的无量智慧、无量神通、无量愿力,众生也无欠无余。 只有相信这些,我们才会相信名号的功德。阿弥陀佛的名号就是无量寿、无量光,是基于众生本具的无量光寿的性德而建立的。离开众生一念的无量光寿的性德,弥陀名号无能建立;而离却阿弥陀佛名号的加持和称念,众生自性的无量光寿的性德也无从彰显。所以弥陀名号跟吾人的自性形成了同构的、紧密的关联。由内重己灵,就会外慕诸圣,借托阿弥陀佛已然成就的果地上的功德,把我们本具的功德显发出来。这就是「托彼名号,显我自性」。 《楞严经》前面四卷半都是在谈这个问题。「七处征心」「十番显见」,就是要让一切迷惑颠倒的众生都明白那种常住真心。无量劫以来,我们认贼为子,都把攀缘心、妄心作为自己修行的因心,其实煮沙是不能成饭的。一定要以不生不灭的因心,才能获证不生不灭的佛果。《大乘起信论》讲一心二门,心真如门就是谈这种性体的,但在心生灭门层面,众生会迷惑。 《楞严经》第二卷中,「佛告文殊及诸大众: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于其自住三摩地中,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 这段经文可以说是一个印心的开示。十方如来和大菩萨都契证了自己的妙真如性。他们在自住三摩地(即首楞严大定)状态中,了解一切众生的虚幻之相。众生都有八识——心王八识。八识都有见分和相分。「见与见缘」中的「见」,就是八识能缘的见分,「见缘」就是八识所缘的相分。如法相宗所说,这两者即是依他起性,就好像用麻拧了一根绳。「并所想相」就是由见分、相分显现的,从妄想里面出来的境界之相,就是遍计所执性。把绳看成了蛇,就产生了恐惧。 然而佛告诉我们,无论是见分、相分以及显现的遍计所执性的相,都是自性本空的,如虚空当中的花。虚空本身是清净的,是没有花的,但由于众生的我执、法执,就捏目成花——眼睛有病,看到虚空当中有花。所以见分、相分以及所想之相,其本源是菩提妙净明体,它的体性是菩提。 以真如不守自性,于自证的分上幻现出了见分和相分,但这个幻现出来的见分、相分全体是自证之体,所谓「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不变的真如体性,随染净缘显现境界之相;虽显现境界之相,但其体性是不变的。比如水有寒气,变现成一块冰,但冰的湿性与水性是一样的。所以,正随缘时也常不变。 这里的菩提亦指四智菩提,那就谈到转和依了。转第八识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转第七识末那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这些境界之相都是四智菩提的体性。这个体性用「妙净明」来概述。寂照不二为妙,照而常寂为净,寂而常照为明。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离一切相是空,即一切法是不空。要体味自性实相空与不空的中道了义。诸多祖师大德对这点都有许多开示。 了解自性本具无量光寿,我们就能够内重己灵,尊重这一期难得的生命,以此修证,求得无量光寿性德的最终圆成。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养猫捕鼠,能滋生无量恶业
- 梦参老和尚:每天一万声地藏圣号,念到49天,会出现什么境界
- 止语是一种修行
- 梦参老和尚:当天功课没做完,明天再补可以吗?
- 口里念着糊涂咒,心里想的贪瞋癡
- 死,并不是怕不怕的问题,而是好死和恶死的问题
- 杨绛先生说过:“别晒幸福,别晒甜蜜,别晒发达,也别晒成功,物理学的常识告诉我们,晒,会失去水分;而藏,才是保鲜最好的方式。”
- 梦参老和尚:明明念了经但效果不大,问题出在哪?
- 饮酒食肉,能令子母不得安乐
- 梦参老和尚:每天一万声地藏圣号,念到49天,会出现什么境界
- 梦参老和尚:这样观想地藏菩萨,好多的恶因缘就可以避免了
- 梦参老和尚:你到寺庙里若生这么一个心,所有功德全没有了
- 忽然看见异相,这里头有魔也有圣境
- 梦参老和尚:你命好,一旦做恶事马上就变了
- 梦参老和尚:临终时这样修很殊胜丨地藏菩萨的临终修法
- 梦参老和尚:在家拜忏或者念佛,很多灾难消于无形无相
- 微缕供佛,得成佛道
- 梦参老和尚:如果你想发财,念念这部经,就可以发财了
- 止语是一种修行
- 梦参老和尚:一次也没梦到地藏菩萨,也不是坏事
- 搜索
-
- 友情链接
-